土壤水分特性曲线的观念.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土壤水分特性曲线的观念.doc

第二章:土壤水分特性曲線的觀念 (Soil 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   土壤水分特性曲線是Childs (1940)年提出,以(p(matric suction)與所排水後的土壤含水量(()的關係曲線,來代表一塊土壤水分與所拖外力的平衡關係。例如有以下的實驗。 得一實驗曲線,稱為Soil 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 0.5 θ 0 107 0 ( (ery/g) 或是表示為 Suction 0 θ Water content 這一曲線可以特性不同土壤的結構(Toxture) (r Clayey Soil Suction Sandy Soil (e 0 0  θ   Sandy土,在很小的Suction(負壓)下,土壤含水量急劇的減少,証明大多數的孔隙是大孔隙(,r:孔隙半徑),而Clay則緩慢減少,代表孔隙分佈均勻。Clay在飽和時較Sandy有較高的θ值,証明Clay的孔隙率(Porosity)較大。   從Childs發表有以上關係曲線,50年來不斷有物理家用不同數學函數去描述之。如最有名的Brooks與Corey (1966) (26) θm:為飽合含水量。 θr:為土壤水分很低時,毛細管流中斷,水流祗是沿著土粒表面移動。 (e:(air-entry suction),表示即使在一開對土壤施力,但飽和土,水分仍不留出,因為最大孔隙所持著的水仍需一點能量才能排出,(e為土壤水分開始排出的potential energy。 λ:代表孔隙分佈,稱為pore-size distribution index。   Brooks與Corey (1966)的式子是根據實驗的現象,當壓力在0至-1bar(或張力在0-1bar)土壤孔隙水主要是毛細水(即以Copillary force)為主要的移動。所以受土壤孔隙控制,但是當張力<1 bar時,毛細水排完,水分的移動主要是吸附水(Adsorption water),吸附水的移動可能與顆粒的表面積有關。Gardner氏(1968)認為張力>10 bar(或壓力<-10bar),吸附水的移動與表面積無關,而與表面積的離子特性與雙層理論(Double Layer Theory)有關。   由於有這麼多的物理與化學機構,在這一條看似單純的特性曲線上,所以至今仍沒有一數學式子可以描述這曲線(也很可能永遠沒有)。這使得非飽合孔隙流成一物理學上永解不開的結。我們的思索與努力是在有限準確度內的近似解。   1970年以後,電腦程式流行,幾乎可以準備的配上每一條土壤的特性曲線,但是在物理意義即不再思索了,因為數字可以fit的很好了,基本的理論卻未突破。 θ0 0 θ1 F1 (s1 θ2 F2 0 (S2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