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顶晋商靳伟.doc
红顶晋商靳伟
晋商奇才靳伟,祖籍山西省阳高县古城镇靳家窑村。生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卒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其父靳天理育有五子两女,靳伟排行老二(故也有人称靳二先生)。幼时学于私塾,少年习武,对七节鞭尤其擅长,十八岁中武秀才。由于天资聪颖,长大后外出经商,业务拓展到晋、冀、蒙一带,雄踞晋北。到清末民初,靳伟一跃成为晋商十大财东之一。 靳伟原籍故居
不凡的身世
提起大名靳伟,知道的人不多,但只要说起他的绰号“没毛狼”,如今晋、冀、蒙三省交界处上年纪的人无人不知。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有多种版本。但笔者认为,尤以其曾孙辈靳质文老人的讲述颇为准确。
据老人讲,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溃散的清军乡勇一路西撤。其中有个班头叫李密的,生得人高马大,带着手下一班喽??沿路打家劫舍,流窜到了阳高古城一带。听到靳家有些富名,便派人索吃要喝,遭到靳天理的冷言拒绝。李密恼羞成怒,连夜进攻靳家土围子。靳天理组织看家护院,利用手中长短武器打退了李密的进攻。李密心犹不甘,二次来攻,靳天理一看情势阽危,忙爬上房顶指挥作战。不料在跨越屋顶时一脚踩空,从飞檐上重重摔了下来……散兵游勇们乘势冲了进来,一顿乱刀将靳天理杀死……
正在大同料理商号的靳伟,闻听噩耗几近昏厥。他拿出十万两银票交给总兵府。总兵马玉昆倒也慷慨,当即拨给他两连绿营兵,由他统领替父报仇。班头李密闻听吓得连夜向南逃窜。在灵丘广昌山上,靳伟将李密等人一一拿获。李密交于总兵府问罪,其他人用铡刀铡死,血葫芦似的人头挂满了靳家窑村口两溜大树……从此,靳伟的威名传遍乡里。
其后不久,又发生一件惊天动地的事,靳伟独生子靳克恭在县城念书,知县谢啬守打听到后动起了歪主意。他亲自坐轿赶到学堂,将一册《四书备旨》塞给靳克恭,然后躲在一边没事偷着乐:礼尚往来嘛,就看你这位巨商父亲怎么接招啦!不料心高气盛的靳伟并不买帐,让儿子将书原封不动地退还给了谢知县。知县一张白脸顿时窘成猪肝色,命人第二天一大早贴出告示:谁与靳伟有仇有怨,尽管来告。
这事立刻在全县轰动了!消息传到昝娘城村,昔日与靳伟有过土地纠纷的当铺掌柜李某闻风而动,一纸诉状告了靳伟。知县大喜过望,因靳伟是有功名的人,便命衙役传唤靳伟当堂对质。靳伟一见李某,心中顿时明白了八九分,不由得心头火起,甩手给了李某两记耳光!
哪知谢知县也不是个省油的灯,短暂的惊愕过后,手指头发稀疏的靳伟破口大骂:“靳伟,你是个狼,是个没毛的狼!我谢啬守今天就要打你这个没毛狼!”说着,另一只手暗暗就要推倒公案……靳伟不失为一个聪明人,知道阴险的谢知县要将“搅闹公堂”的罪名强加于他,好汉不吃眼前亏,忍了吧!他便急忙一手摁稳公案,一手摘去头上冠带,双膝一软跪地甘拜下风。谢知县一声令下,靳伟被结结实实揍了四十大棍。
“没毛狼”这个绰号从此流传开了。
骄人的业绩
靳伟祖籍靳家窑村,弟兄五个逐渐成年后,其父靳天理将家产均分,靳伟所得土地,大部分在上吾其村,后来干脆就落户在这个村:这是一个四面土坡,中间一道黄土沟蜿蜒东去的小村子。由于土地贫瘠,自然条件差,村民生活至今十分困难。
就是这么一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一百年前怎么会凭空冒出一个巨富呢?靳伟的曾孙靳守中老人讲述了祖上“第一桶金”的来历:由于靠打粮食难以糊口,靳伟认定只有经商才是唯一出路。于是决定向口外(内蒙古)开拓市场,开始尝试贩卖粮食、牲畜。有一年秋天,靳伟无意中发现大雁提早南飞,越琢磨越觉得不对劲,预测到口外气候要上冻,粮价肯定要涨。于是拿出家中所有积蓄,并向父母兄弟、亲朋好友四处借贷,用来收购粮食。黑着脸上门“问罪”的父亲靳天理,拣起顶门棍直戳靳伟的脑门,就是不相信此事,但又说服不了执拗的儿子,只好听任他“瞎折腾”。靳伟雇佣大量贩夫走卒,将粮车排成长列运往口外。还没等张罗着卸货,气候骤然变冷,滴水成冰。粮价像服了“兴奋剂”,一个劲儿往上窜。靳伟运去的粮食顿时成了“香饽饽”,一时间供不应求。除去还贷,大把大把的银子装进了靳伟的口袋。十几年下来,生意像滚雪球似地越滚越大,赚的银子越积越多。
随着年龄渐大,靳伟不愿再跑口外闯荡了,便把行商时赚的钱在东井集(今河北阳原县,原属阳高)购置了两处铺产,并开设了聚和成粮店。几年后又在阳高城南街开设了聚和顺杂货店。为何取“聚”字?据说靳伟的爷爷叫靳永聚,店名取“聚”字,暗含祈求祖上保佑之意。
靳伟对两家商号的要求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实行薄利多销,对老主顾可赊可欠,年终结算。秋冬?杉臼巧桃稻?销的旺季,靳伟派人到生产厂地签订保质、按时供货合同。那时城里人购些洋布及麻丝织品,村里人大部分买土布。土布规格是每匹长三丈六尺,宽一尺二寸,在未售前都实行检验。由于确实做到货真价实的承诺,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