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发乎内心,音乐才会真的降临”.docVIP

“只有发乎内心,音乐才会真的降临”.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只有发乎内心,音乐才会真的降临”.doc

“只有发乎内心,音乐才会真的降临”   作为哈佛大学经济系毕业生,李垂谊在华尔街度过了无数个忙碌且没热情的的日与夜之后,开始想念另一个自己,在练习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里一大段的大提琴独奏时,那个充满生命力的自己。      李垂谊非常爱惜他的大提琴。当摄影师建议他把它从舞台搬到中山音乐堂室外拍照,让蓝天、古建筑、大提琴一起入画时,他犹豫了下,拒绝了。呵,不舍得。但又不好驳人家的面子,只好背大提琴外壳出去。   这是他的第三把大提琴。名为“加布里亚克伯爵”。大概四五年前,香港一个收藏家把自己珍藏的这把大提琴借给了李垂谊。琴大概诞生于1703年的威尼斯。按照它的名字,应该是19世纪一个公爵的物品。公爵一生富有,曾被拿破仑派驻各国。所以这把琴也跟随主人游历了世界。   李垂谊演奏的很多音乐也来自19世纪。他善于演奏浪漫时期的作品,自己也认为最擅长演奏的是舒曼、勃拉姆斯。笼统地讲,也是他在演奏19世纪勃拉姆斯作品时,重新发现了音乐所能给予的力量。   这种发现让他牺牲掉了另一种很多人渴望的生活:身着阿玛尼西装,飞奔在华尔街。有豪车和大大的房子。这本是最众望所归的一种选择。安全而荣耀。少年时期,当母亲逼迫自己练琴的时候,他对抗的方式就是长大了要读经济读历史读考古,反正不读音乐。他没想到的是,当他从音乐中逃离出来,在哈佛大学经济系就读时,他变成了另一个人。 转折   在哈佛,李垂谊遇到一群非专业,却真正痴迷古典音乐的同学。这些人和他之前在所谓天才集中营“茱莉亚音乐学院”附中遇到的同学太不同了。音乐附中的同学大都是被动卷入音乐,更多关注的是技艺。而哈佛的同学们,非专业,却主动投入其中,他们从情感上去理解音乐。   其间,李垂谊还选修了关于音乐的通识课程。通过对音乐的解读,他之前那些对音乐的纯机械性的理解开始添加枝叶,生动起来。他开始了解音乐里边的东西。   “去哈佛之前,我并不觉得会拉大提琴是一件很酷的事,反而会觉得有些书呆子气。特别和会运动,会流行音乐的孩子相比。”但进入哈佛后,他突然觉得这件事酷起来。   曾经用来对抗父母安排的抵触心也开始消解,他开始主动买唱片,开始发现音乐的美妙。   毕业后,作为哈佛大学经济系毕业生,进入华尔街一家跨国公司做咨询顾问是最正常不过的一种选择。这甚至是他童年的愿望。但现实是,在华尔街的日子,很多个夜晚,很多个凌晨十二点,他坐在办公室,对着电脑却头脑空白。他觉得自己完全没有热情去做这个事情。   这个时候,他开始想念另一个自己,在练习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里一大段的大提琴独奏时,那个充满生命力的自己。   因为这个感觉异常强烈,并且持续,以至于他必须做出改变。他找到在波士顿的新英格兰音乐学院的劳伦斯?莱瑟,向他征求意见。因为这个老师也是从哈佛大学数学系毕业后重新拉回了大提琴,所以对李垂谊又理解又同情。最后他郑重其事地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归来   现在回头看,李垂谊认为最煎熬的时期是做出这个决定后的最初日子。当时,他已懈怠很久,所以拉琴,手指都已经不灵活了。煎熬首先来自手指的生理性疼痛。这一次,他需要从头开始,不能再像童年时期的自己。以前在茱莉亚音乐附中时,他每天练琴不会超过1小时,而现在他每天会拉8小时。但其实,从华尔街回来的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更没有想要成名。只是觉得,即便以后,只是在乐团拉拉琴,或者去做个音乐老师,也是可以的,沉浸其中就是好的。何况当时自己才20出头,完全可以来一场冒险。   李垂谊祖籍福建厦门。在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钢琴的母亲,去香港后,生下了三个孩子,分别取名垂音、垂丹、垂谊。在母亲安排下,两个姐姐分别学了钢琴和小提琴。李垂谊出生后,等待他的是大提琴。“因为这样,一家人就可以组成弦乐三重奏,做家庭乐团”,这是做音乐的母亲的设计。   后来,李垂谊在美国长大。因为非自己的主观意愿,所以少年时期,他对练琴充满了反感,和母亲争吵不断。可即便如此,在11岁时,他还是考入了被称为 “天才集中营”的茱莉亚音乐学院附中。这是所非全日制的学校。从周一到周五,李垂谊像所有中学生一样背包上学,周末则进入茱莉亚练琴。尽管并不勤奋,但他的成绩还是大提琴专业第一,甚至拿过几次比赛冠军,并且在纽约林肯中心开过独奏会。   那个时候,他是颇有天分的少年。但时隔多年,他发现人在舞台上的感觉已经不一样了。小时候,更像是玩票,所以表演毫无压力,而现在,感受复杂起来。他不敢懈怠。   茱莉亚音乐附中让他学会可以自然练琴, “像唱歌一样”。而不是为了炫技,让你练得别扭。从数学专业拉回大提琴的老师劳伦斯?莱瑟教会李垂谊有逻辑地分析音乐。之后,他追随瑞典大提琴家赫尔蒙森钻研琴技。这个老师有个比喻就是拉琴时,左手更像大脑,右手更像嘴巴。如果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