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声为根,以情为魂.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声为根,以情为魂.doc

以声为根,以情为魂   【摘要】《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推出的文化类系列报道,它以广播纪录片的形式彰显了广播的声音魅力和厚重情怀,用丰富的声音元素为听众带来一场唤醒耳朵、直抵心灵的“听觉盛宴”。在激发老文化新光彩的同时,也形成了“声音档案”,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印迹。本文从内容采制、新媒体推广、多创意呈现、资源调动助力传承等多个角度介绍并分析了该节目的成功之处。   【关键词】文化类节目 广播纪录片 季播模式 微视频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化印记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和记忆里。可能是一句传递着乡愁的方言、可能是一份代表着地域风情的职业、也可能是一段掺杂着童年回忆的戏曲小调……这些美好回忆和文化血脉需要被保护、被传承。2015年11月下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中央电台)推出特别系列报道《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由台长阎晓明亲自策划,新闻节目中心率先制作,财经节目中心、综艺节目中心、社教节目中心等部门接力打造,在中国之声、经济之声、都市之声、中华之声、华夏之声、香港之声、文艺之声、老年之声、中国高速公路交通广播、中国乡村之声等10套频率联动播出,央广网、中央电台微博/微信/微视频/手机客户端(以下简称“三微一端”)全程互动呈现,形成立体传播声势。以“广播纪录片”形式雕刻的“文化印记”,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并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表彰的“2015年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   广播文化类节目不好做。以猎奇为主的口水节目往往被评价为“没品位”,而广含寓意、格调过高的又常常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可以说,让文化味儿接上地气儿,让“阳春白雪”融入“下里巴人”,《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做出了成功的尝试。如同一位通晓世事、深藏不露的民间高手,通俗易懂地讲述着文化流变,不疾不徐地雕刻着文化印记,在“好听”和“动听”之间做出了精准的平衡。   一、优选内容,定制精品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展现真实为核心的艺术形式。因为广播不同于电视,不具备展现色彩画面的优势,主要依靠声音吸引听众,而且广播节目讲究短、平、快,想要在七八钟内留住听众,题材的选择就尤为重要。《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克服了广播纪录片的诸多局限,从选题、策划、采访、撰稿、录制、播送等环节都优中选优,力求完美。中央电台多个频率专门抽调多名业务骨干组成报道组,并邀请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对报道组成员进行培训。经过大量的调研和准备,记者们分赴各地,通过各种渠道寻找与“文化印记”相关的人物、场景和故事,采访深入、扎实,为创作文化精品节目打下坚实基础。   (一)分类选题,凸显“声”色   广播最大的魅力在于声音,因此《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 特别选择了易于凸显“声音”“语言”“音乐”元素的题材,比如“方言季”将上海、陕西、四川、广东、安徽等五地方言作为报道对象,通过各种渠道寻找与“方言”及“方言拯救”相关的人物、场景和故事;“工匠季”将云南瓦猫制作、古琴制作、打铁、旗袍、油纸伞制作等五种正在消逝的传统手工艺作为报道对象,多方寻找老工匠,重现传统手艺的每一步工艺,邀请老工匠讲述手艺的兴衰故事;“戏曲季”以京剧乾旦、昆曲、二人台、广西彩调等为切入点,通过采访戏曲艺术传人和研究者,探求流变历程,展示传统魅力,述说当今戏曲艺术的生存状况和发展前景;“职业季”中的《说唱这一行》《归来兮鲁班》《美丽绣娘》《修补时光的人》《远去的邮递员》,通过梳理职业的历史变迁,挖掘蕴藏在其中的时代价值……不难看出,这些题材可以充分满足广播对音响素材采集的需求,利于广播纪录片的制作。此外,地名故事、民间艺术、节庆风俗、古村行走、声音记忆等主题都以“声”为主,为听众奉献了一组组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细腻好听的广播力作。   (二)文风朴实,话风温暖   对于广播文化类节目,一般很容易陷入说教、“玩高深”的模式,而《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在撰稿中就一直强调朴实清新的文风,从解说词到人物对话, 从音响效果到垫乐搭配,没有艰深晦涩,只有原生态的展现和接地气儿的讲述。在解说词方面,中央电台播音员苏扬没有采用宣讲介绍性的语调,而是把自己设定为一位“讲述者”,以“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与“文化印记”相关的人物故事,温暖的话风对广播纪录片上下的穿缀、历史的阐释、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叙述、主题的升华、情感的抒发、意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音响的选用合成方面,每季报道也是别具匠心。在“方言季”每集开篇,均以方言童谣引入,稚嫩的童声直击每个人的内心,唤醒听众与各地方言沉睡的记忆。通篇以婉转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