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仿作:《夜猎》的互文性分析.doc
仿作:《夜猎》的互文性分析
[摘 要]俄罗斯作家尤?科兹洛夫的《夜猎》是一部以逼真的写实手法描绘未来世界的反乌托邦小说。文中大量采用复制、模仿、汇集、拼凑等互文性写作手法,尤其采用意象上的模仿和句式上的复制这两种仿作手段,对源文本揉碎再重组、汇集,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夜猎》成为俄罗斯“反乌托邦小说”中极具创意的长篇小说。
[关键词]《夜猎》;反乌托邦;互文性;仿作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5 ― 0096 ― 02
《夜猎》是俄罗斯作家尤?科兹洛夫于1987―1993年创作的反乌托邦小说。小说以未来整个世界为舞台,以“预测到的未来”为背景,以作品中人物的命运来描绘未来世界的图景。这部作品可算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反乌托邦小说之一,其仿作创作手法的运用尤为突出。
仿作是互文性手法之一。“仿作”一词来源于意大利语“pasticcio”,原初意义是一种包含多种成分的馅饼,后来其涵义拓展到音乐、绘画等领域。到了20世纪这一术语逐渐为pastiche所取代,更多地运用于文学领域,指一种借用其它作品的语句、主题、形象和情节,并生吞活剥地将它们构成作品的创作方式,也用来指像一幅由引语组成的镶嵌图式的作品。当代学界对仿作的定义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指对前人作品的借用、复制或模仿;其二,由不同作品成分的混杂、拼凑、汇集而组成的大杂烩似的汇编式作品。
《夜猎》可算是仿作之大成。尤?科兹洛夫通过对之前反乌托邦作品,尤其是对反乌托邦三部曲《我们》《美丽新世界》《1984》成分模仿、混杂、拼凑、汇集,使《夜猎》变成了大杂烩似的汇编式作品。在《夜猎》中仿作主要通过两方面体现出来:一是相同意象的模仿;二是句式上的复制。
1.相同意象的模仿
通过对源文本的意象进行复制、模仿和汇集进行仿作。《夜猎》通过仿作在反乌托邦三部曲中出现的意象物墙、麻醉剂、警察等,达到互文效果。
“墙”作为一个分隔空间的物体,它总是给人一种突破、冲出、翻越的欲望,总会让人想到它的另一面是什么、有什么、是否会是另外一种景象或是新世界。同时“墙”也会给人安全感,它是隔绝外界危险的屏障,如古代人们建筑的防御外敌的长城。“墙”是终点也是起点,它会让无欲怠惰之人感到这已然是终点,生活就是这样别无他想,正如大山深处的人们如井底之蛙认为眼前的一切就是全世界。它也会让欲望之火燃烧,勇于奋进的人乐于探索新奇与未知,无论多难都会奋力爬出墙外,正如《我们》中的一些人竭力摧毁绿墙一样,绿墙不仅隔绝了空间、遮挡了人们的视线,更是禁锢人们思想的枷锁与牢笼,使人们在高度数字化,统一集中管理的“联众国”中失去了人性,思想、爱与自由,成为冷血人。在I-330的引诱下,恨不能自己化身为机器的极端忠诚分子的D-503,一步步走出绿墙,得到了身心的解放,他不再是冷血的“机器人”,而变成了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凡人”。利用“墙”这一意象实现了突破专治与自由的屏障,使人变得有血有肉,获得自由。
尤?科兹洛夫在《夜猎》中不但对墙进行了复制和模仿,并且进行了创造性拓展。不只是用“绿墙”来对空间进行隔离,还运用了“铁丝网”、“破损的水泥墙”、“钢筋水泥墙”、“大墙”等墙的拓展意象。这几个意象体现出了不同层次的隔离程度。核污染区用铁丝网隔离开来,很容易翻越,危害不大,但是对生活也没有什么帮助;大墙要比铁丝网更难翻越一些,大墙外可以收获粮食,可以有生活的基本保障。在同样表达了“墙”对人类自由的束缚的同时,对此意象进行的模仿和拓展更加细化了 “不同的墙”的隔离作用及其突破后的效果。
在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中国家会发放一种叫唆麻的精神麻醉药物,这是“美丽新世界”的“快乐”保障,有了它人们忘记了痛苦、激情和历经危险时候的感觉。有了它人们在不愿面对现实的时候可以选择逃避。其实这种麻醉剂不仅仅使人逃避,更是让人放弃了思考的权利和本该有的创造力。在这个高度集权下的“美丽国度”,人完全体验不到真正的人生,性代替了爱,人已然失去了自我。小说中男主人公伯纳多次想冲出这个无形的精神牢笼,不用吞唆麻而全靠内在的力量来迎接挑战,体验痛苦,感受迫害甚至灾难的降临。他曾试着做出反抗,结果却是事后懊恼自己的行为,精神上更加地纠结和痛苦,最终他依然靠服用唆麻活着,并且精神得以平静:“罪恶的根源与果实”都已经消失,只有“美好的花儿”在眼前悠然盛放。
《夜猎》中的麻醉剂比《美丽新世界》更加激发人们对麻醉人神经的药品的厌恶,而且这种麻醉品甚至可以置人于死地。小说的第二部分《文化部长》中,安东的新思想并没有给百姓带来幸福,反而他看到的是民不聊生,人们生活的腐化、精神的堕落,气味难闻、劣质的麻醉品成为了人们生存的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