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囫囵吞枣”和“细嚼慢咽”.docVIP

信息时代的“囫囵吞枣”和“细嚼慢咽”.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信息时代的“囫囵吞枣”和“细嚼慢咽”.doc

信息时代的“囫囵吞枣”和“细嚼慢咽”   在英语里“书虫”(bookworm)是“爱书”的一个比喻说法,爱书的直接说法是bibliophilia,爱书的人叫bibliophile。说一个人是“书虫”是比喻他以书为食,是一个爱读书,对书里的内容和知识极有兴趣的人,这是一种与藏书家占有书籍不同的兴趣。   痴迷于藏书的人叫bibliomania,mania是癖、痴的意思,他们嗜书如命,对书籍的占有欲特强。因此,为了搜集或收藏书籍,他们可以不惜代价,劳民伤财,弄得自己生活困窘拮据,还连累家人。其中有的甚至到了见书就藏的地步。据古版本书籍专家闵特斯(Arthur H. Minters)考证,“私人收藏书籍成为一种嗜好,在罗马人那里,如西塞罗和阿提库斯就已经有了”。书籍像古董一样竞拍,有癖的藏书家趋之若鹜,但他们占有和收藏书籍并不等于就真的阅读。   中文里也有“书虫”(蠹鱼)的说法,取的也是“食”的比喻。“书虫”可以用来称赞埋头苦读的人,也可以用来讽刺读书食而不化的人。对不同的阅读,人们经常会说“囫囵吞枣”或“细嚼慢咽”。囫囵吞枣经常是指粗泛阅读,好读书而不求甚解;细嚼慢咽则是指学习细心理解,领会精益求精。   美国通俗作家佩艮(Maribel C. Pagan)说“阅读是大脑的食品”。加拿大学者阿尔维托?曼古埃尔(Alberto Manguel)在《阅读史》一书中指出,人类最早用吃食比喻阅读。早在公元前593年7月31日,在古代巴比伦,希伯来祭司以西结看到一团火光,火光中耶和华对以色列的叛乱子民说,“你要开口吃我所赐给你的。”以西结说,“我观看,只见一只手向我伸来;手里有一卷书;他将书卷在我面前展开,内外都写着字,写的是哀号、悲痛的话。”圣约翰也有过类似的记录,他看见一名天使携着一本书从天而降,“我就走到天使那里,对他说,请你把小书卷给我。他对我说,你拿着吃尽了,便叫你肚子发苦,然而在你口中要甜如蜜。”   后来,阅读不再是神圣之事,吃食般的阅读甚至变成了嘲笑和挖苦的对象。17世纪英国戏剧家威廉?康格里夫(William Congreve)的《为爱而爱》中有一个喜欢卖弄学问的人物瓦伦廷(Valentine),他对贴身仆人说,“读书,读书!琢磨你的食欲;学会靠知识果腹;设宴款待你的心灵,克制你的肉欲。读书,用你的眼睛吸收营养,闭上眼睛,反刍理解。”仆人受不了这样的说教,回嘴挖苦道,“您在纸上吸收营养,变得如恶魔般的肥胖。”   阅读并不总是一件好事,目标不明、缺乏思考的阅读更可能成为一种灾难。哲学家叔本华说:“一个人若想阅读好书,就必须设法避免坏书,因为人生苦短,时间和精力有限。”在美国大学里,经典阅读或其他课程会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值得阅读的好书,但是,教师会告诉学生,他们最终还是需要自己学会辨别什么是好书,什么不是,并且明白为什么目的而阅读。   阅读不是它自身的目的,阅读者应该知道为什么目的阅读。一个人在阅读中注重什么,追求什么,往往与他的价值观有关,也对他如何待人接物和做人有所影响。经常是什么人读什么书。美国作家艾默生在《书籍与社会目标》(Letters and Social Aims,1876)一书中说,“如果我们遇见一个非常智慧的人,我们就应该问他读过哪些书。”对智慧的人是如此,对一般的人也是如此。你要知道一个人的志趣、教养、抱负、人格,只要与他聊聊他爱读的书籍就可以大致知道。如果他只知道一些书名,在你面前掉书袋,炫耀说读过这个读过那个,虽然报书名如数家珍,但只要你一跟他聊到具体的内容,他也就很难遮掩自己的无知和浅薄。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书籍出版泛滥,读品良莠不齐的时代,辨别好书的任务比以前更多地落在读者们自己的肩头。“新浪中国好书榜”评委刘苏里说,“在中国每年出版的45万种图书中,绝大部分都是垃圾书,这些垃圾书的数量超过 85%,我们不仅是世界上的出版大国,还是‘垃圾书’的出版大国。”在这种形势下,阅读的“囫囵吞枣”和“细嚼慢咽”的区分便有了进一层的新意义。不管什么书,拿来就读,读了便受其影响的,无论读得粗还是细,都是囫囵吞枣。相反,读一本书,带着问题思考、独立判断,无论读得粗还是细,都可以称得上是细嚼慢咽。这二者的区别在于能否独立批判思考,而不只是在于简单的泛读或精读。 3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