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章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ppt
第四章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 西南地区对应的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西藏自治区的大部以及陕西省南部(陕南地区)。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有苗族、傣族、白族、彝族、侗族、藏族、纳西族。 第一节 苗族民俗 一、苗族简介 (一)起源 苗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五千多年前就有关于苗族先民的记载。在我国长江的中游、下游和黄河的下游一带居住着以蚩尤为首领的名叫“九黎”的部落联盟,苗族至今仍普遍地尊崇蚩尤,认为他是苗族的祖先。 (二)分布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民族,也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苗族共有942.60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也有散居于重庆、广西、湖北、四川、海南等省市内。 (三)语言和文字 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东部)、黔东(中部)和川黔滇(西部)三大方言。苗语的各个方言之间差异甚大,以至于说不同方言的苗族都不能相互用苗语进行交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大部分的苗族同胞都兼通汉语。 二、苗族民俗概要 (一)宗教信仰 1.原始宗教信仰 苗族原始宗教观念认为,各种事物都有一种内在的力量——灵魂,而这些灵魂演变成形形色色的鬼怪,它们能直接或间接支配现实世界,影响人们的生活。原始宗教形式主要有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魂崇拜、人造物崇拜等。 2.现代宗教信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贯彻了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苗族群众信仰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道教。在滇黔川交界地区、贵州凯里、湖南沅陵等地区一些苗族群众皈依了基督教,在滇东南有少数苗族信仰天主教。信仰佛教、道教的主要是东部方言苗族。 (二)服饰民俗 1.服饰 苗族服饰总体上保持着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 2.鞋饰 3.头饰 (三)饮食民俗 大部分地区苗族的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最喜食糯米。副食品主要有瓜类、豆类、蔬菜,肉类有猪、牛、羊、鸡、鸭及鱼类,少数苗族忌食狗肉。 苗族人口味以酸、辣为主,尤其喜食辣椒,有“无辣不成菜”之说,家家必备酸汤。 (四)居住民俗 苗族是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跨境民族。我国是苗族的发祥地,贵州是其主要聚居区。由于住地分散,山水阻隔,各部苗族之间,民居差异很大。在山区则多为灵活多变、潇洒飘逸的干栏式吊脚楼。屋面多为歇山顶。 (五)社交礼俗 1.婚嫁 苗族青年男女经恋爱情投意合后,父母便为他们选择吉日结婚。但结婚前一段时间内,男女双方却不能见面,俗称“婚前不见面”。 在苗族聚居的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古老的抢亲习俗。 2.丧葬 苗族的殡葬方式,是由其死亡的原因决定的。老年人寿终,青、壮年病殁,即正常死亡者,一般都要为其举行比较隆重的葬礼。 苗年 (六)传统节日 苗族节日的来历都有一段动听的故事或传说,因此,有的专家说“苗族的节日是活化石”。其传统节日主要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等。 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苗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十月,也有冬月或腊月过节的。 苗族“四月八” (七)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目前有二十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苗族古歌、苗绣、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族姐妹节、苗族系列坡会群、苗医药、苗族独木龙舟节、苗族四月八、刻道、苗画、苗族剪纸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苗族民俗文化达到90多项。 第二节 傣族民俗 一、傣族简介 (一)起源 傣族历史悠久,与壮族、侗族、水族、布依族、黎族、毛南族、仡佬族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都是“百越”“骆越”民族的后裔。 “掸国”。 “黑齿蛮”、“金齿蛮”。 “百夷”、“佰夷”、“焚夷”。 1950年,傣族地区获得解放。 1951年云南省内地傣族地区完成土地改革。 1953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先后建立。1954年至1985年,云南省先后建立了傣族和其他民族共同实行区域自治的孟连、耿马、元江、新平、景谷、双江7个自治县,90%以上的傣族地区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 (二)分布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南部,居住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景谷傣族佤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等地区, 此外在景东、普洱、思茅、腾冲、龙陵、双江、西盟、元阳、河口等30多个市县以及四川的会理、盐边等地也有傣族零散分布。 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三)语言和文字 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有德宏、西双版纳和金平三种方言。 傣族有自己的拼音文字,但各地不尽相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一些改革。按使用地区的不同分为四种 这四种傣文来源于印度字母系统的一种拼音文字,自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