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花瑶挑花艺术风格的流变.pdf
第 8卷 第 8期 2016年 8月 当代教 育 理论 与实 践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 V0l_8 NO.8 Aug.2016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8.054
花瑶挑花艺术风格的流变
刘怡果,文牧江 (湖南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摘 要:花瑶挑花艺术在其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因受到民族传统习俗、自然环境及时代变迁带来的审美观念变化 等因素的影响,其功能特征、制作工艺、造型观念与主题内容等都在不断的发展演变,这种演变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形成 艺术风格的流变。花瑶挑花艺术风格的流交是传统民族习俗与自然环境、时代意识相互融合的过程,是优秀传统民族民 间美术传承与发展的缩影。 关键词:花瑶挑花;实用性;装饰性;流变 中图分类号:J5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8—0173—03
生活在雪峰山北麓高寒山区的花瑶,是一支因服饰艳丽而得名的神秘民族,挑花是花瑶的传统民族 工艺,其内容丰富、工艺精湛,具有瑶族传统文化特征,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花 瑶挑花主要用于服装上的装饰,装饰部位有夏装的袖口、绑腿上沿和筒裙,其中夏装的袖口、绑腿上沿和 筒裙前摆均为彩色挑花,内容以几何图样及花卉纹案的连续图案为主,用高纯度的颜色装饰,色彩斑斓 艳丽。筒裙上的挑花为素色,一般为蓝底或黑底白纹,装饰面积大,内容包括花木鱼虫、飞禽走兽与人物 等,工艺精细、造型生动。花瑶挑花以素色挑花为代表,具有淳厚的传统民族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民俗生 活特征,是花瑶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艺术“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 周围的风俗”? J,事实上,不止是艺术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与周围风俗,艺术的发展演变也取决 于时代精神与周围的风俗,花瑶挑花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其产生与发展演变都与所处的时代、周围 环境、民俗风物息息相关。
1 神秘风俗——花瑶挑花的产生与艺术风格的形成 花瑶以龙犬为图腾崇拜,服饰艳丽,风俗奇特,是一个神秘的族群,尤其是花瑶女,四季身着裙装,与 他们所处的寒冷的气候环境有些格格不入,无论是长期与他们生活在同一环境的其他各族,还是外来旅 游者,都对他们的服装形态与气候条件的反差心存疑惑,更增添了花瑶族群的神秘感。事实上,花瑶的 这种服装形态与其传统文化与民俗有关,据花瑶聚居的虎形山瑶族乡奉才保老人收藏的《雪峰山瑶族 诏文》记载,花瑶族群为了躲避战乱,经广西桂林辗转洪江、溆浦等地迁徙而至雪峰山的崇山峻岭中,自 明朝末年开始在虎形山一带安居乐业,这说明花瑶在定居雪峰山之前居住的地方为桂林、洪江、溆浦等 地,这些地方海拔比花瑶现居地低 1 000米左右,气候温暖,女性着裙装并形成民族服饰样式的传统不 足为奇,有着裙装传统的花瑶迁入高寒山区后,单薄敞口的筒裙与冷冽的寒风的对抗延伸为传统习俗与 环境条件的对立,充满智慧的花瑶女性用挑花化解了这一组矛盾,他们在筒裙上挑花增加厚度以提高保 暖性,这样既承袭了传统的服装形态,又可以更好地抵御寒冷。花瑶称挑花为“嘎杯哟”(瑶语音译),是 “那块大石头”的意思,当地汉语方言为“花碌嗤”。相传,瑶族挑花是跟着石头学会的,师傅是“花碌 嗤”。“花碌嗤”是一个小地名,位于虎形山瑶族乡铜钱坪村,那里有一块很大的麻石,麻石上面长满像 花纹一样的石苔,据说花瑶挑花就是跟这块石头学习的。花瑶挑花有一种常见的图案,名字也叫“花碌 喔” ,可见,花瑶迁徙到雪峰山定居后才开始学习挑花,其挑花最原始的动因与功能就是为了继承传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09A030) 作者简介:刘怡果(1957一),女,湖南芷江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美术研究。
174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第 8卷
统的民族服饰风俗与适应生活环境的自然条件。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在其形成与发展的初期都注重于对自然环境的模仿与再现,从花瑶挑花产生的 传说可以看出,花瑶挑花的产生源于对自然环境中石苔纹样的模仿,是对周围环境的再现。花瑶挑花于 20世纪 90年代开始进入民间艺术采风与田园考察的学术视野,但现存花瑶挑花遗存的物质资料与文 字资料数量有限,并且不够全面系统,1994年出版的《湖南民间美术全集 ·民间刺绣挑花》是较早较全 面收录花瑶挑花的著作 ,从书中收录的挑花作品可以看出花瑶挑花早期的面貌特征。这一时期的挑 花工艺已成熟,遵循挑花工艺的基本特征,以十字交叉的针法、用数纱的方法进行挑绣,画面多用45度 角的倾斜线造型,线条为锯齿形,常用填充、嫁接、变形等表现手法,具有较为严谨的图案化特征。其挑 花内容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