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在汉画像石上的三种寓意.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鹿”在汉画像石上的三种寓意.doc

“鹿”在汉画像石上的三种寓意   【分类号】:TU-80   鹿,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野生哺乳动物,属反刍哺乳类动物,外形比较奇特,四肢细长,牡鹿头上生有犄角,其外形美丽,性格温顺。世界上共有四十几种鹿,我国就有二十多种,分布很广,但分布最多的是新疆、内蒙、东北等地。镜泊湖周围森林里生栖的主要是珍贵的梅花鹿。我国自古就有“鹿身百宝”之说,养鹿的主要目的在于取鹿茸。鹿茸是名贵的药材,它与人参、貂皮被誉为“东北三宝”。此外,鹿血、鹿角、鹿心、鹿筋、鹿尾、鹿鞭、鹿胎都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都是滋补强身的珍品;鹿肉含有高蛋白和低脂肪,是高级食品;鹿皮也制造高级皮革 。鹿的全身都是宝,经济价值极高。   鹿被认为是升仙时的主要乘骑工具。在汉代,鹿被认为是主要的升仙工具之一,能顺利地到达天庭。道教特别重视鹿,鹿被认为是“三轿”(一曰龙轿,二曰虎轿,三曰鹿轿)之一(1),作为上天入地、沟通鬼神的乘骑工具。鹿常伴仙人左右,是人实现升仙愿望的瑞物。因此鹿常作为升仙的乘驾之物出现在文献记载和艺术作品中,如《楚辞?哀时命》云:“浮云雾而入冥兮,骑白鹿而容与。”之句。鹿亦是祥瑞之物,具有辟邪、驱鬼之性能,《汉书?西域传》载:“乌戈地……有桃拔。”孟康注曰:“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长尾,一角者或为天鹿。”明周祈《名义考》云:“汉立天鹿于阁门”,“以是兽能祓除不祥也”。鹿性情温顺,行动敏捷,据传鹿寿命可达千年,故古人认为鹿为长寿之仙兽,并向人间降福、降寿永保安康。   古人以白色的鹿为瑞兽。《宋书?符瑞志》云:“白鹿,王者明惠及下则至。”白鹿是长寿、祥瑞的象征。道家经典《抱朴子》中引《玉策记》说,“虎及鹿兔皆寿千年,寿满五百者,其毛色白”。《述异记》亦云:“鹿一千年为苍鹿,又五百年化为白鹿,又五百年化为玄鹿。”故有“玄鹿为脯,食之寿二千岁。”之说。后来的《瑞应图》也记载“天鹿,能寿之兽,五色光辉。”“纯善之兽也。道备则白鹿见,王者明惠及下则见”。   鹿在民间的祈福、祝寿寓意。鹿是瑞兽、神兽,有辟邪、驱鬼之性能。鹿在两汉特别是在东汉时期倍受尊崇,认为它是一种神兽,具有辟邪、驱鬼之性能。《汉书?西域传》载:“乌戈地……有桃拔。”孟康注曰:“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长尾,一角者或为天鹿。”明周祈《名义考》云:“汉立天鹿于阁门”。人们常以鹿作为表达祈寿、祝寿的主题,历代以为瑞应,图案常与松树组合,喻“松鹿同春”。与仙鹤组合,喻“鹤鹿同春”。有时也与寿星组合,喻“禄寿康宁”。又因鹿与“禄”谐音,而“禄”即俸禄;有俸禄,即意味着做官,所谓高官厚禄之谓也。在官本位的中国文化中,“禄”这层含义尤其显得重要,故一些祠堂里常刻有鹿,意为“禄在堂中”。还可以将鹿与蝙蝠放在一起,取“福(蝠)禄双全”之意。又有“高官厚禄”图案:一人头戴高帽,寓意“高官(冠)”;人后藏一鹿,喻“后禄(厚禄)”。在吉祥图案中鹿与福寿二字搭配称“福禄寿”,预示富贵长寿。民间亦有“鹿衔灵芝”之图案,灵芝,菌类植物,一年开三次花,又称“三秀”。古人以灵芝为瑞草、仙草,认为食之能起死回生,长生不老。   汉画像石上鹿神性的大肆渲染绝非偶然。强大的汉帝国,使人们的物质生活非常丰富,因此人们对精神生活就有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汉代走出了血与火的野蛮与狰狞的时代,进入了理性的天地。它将谶讳神学与儒家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相溶和,反映在人的精神上是笃信天命,企望成仙,同时又崇尚建功立业,追逐现世享乐。汉代人追求的是“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四年》)的思想境界,他们生前积极进取,把个人的功名成就和对社会的贡献,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与自身德行的完善结合在一起,因此有“大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耳”(《汉书?主父偃传》)之言。然而追求的无限和生命的有限,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因此人们希求长生以达永恒。于是人们便将他们对鬼神的崇敬对天堂的向往,淋沥尽致地刻划在画像砖石上。   “灵魂不死、事死如生”的思想弥漫于汉代整个社会。汉代人普遍认为,“灵魂不死”。人活着受灵魂的支配,即魂魄与人体合一;人死后形魄入土,灵魂归天,归天之魂谓之鬼。考古发掘证实,我国先民早在旧石器时代即有鬼魂不灭的观念,以为冥冥中的鬼魂与人同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随着氏族社会的解体、阶级的分化,人们对于鬼魂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认为鬼魂世界有尊卑之别,即人死后有的升天成神,有的在冥府为官,有的受冥官管辖,有的则沦为游魂。生活在另一世界的鬼魂能降福或作祟于人,并认为冥间还有怪兽,它们不但时常作祟人间,有的还会进入墓穴侵害死者。其中被认为会到墓葬中为祟侵害死者的主要有野鬼、厉鬼、魍魉和?等。为防止传说中的上述鬼魅进入墓中作祟,人们采取了许多对付它们的手段。据《风俗通》载:“墓上树柏,路头石虎。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