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作为“追问者”的双年展.doc
一个作为“追问者”的双年展
“每届双年展都会在时间中留下一个记号。每届双年展的美在于它能占据一座城市的想象长达几个月,随后撤离,直到下一届。”
11月11日下午,走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偌大的展厅里,眼花缭乱。两辆重达3吨的叉车将三对陶缸在空中支起,相互拉拽,形成一个巨大的“力量场”(Force Field),这是孙原和彭禹的装置作品《那么远》;一旁是台湾艺术家李明维团队正在进行《如实曲径》的清扫行为表演;转过身,透过落地玻璃窗,可以看到一辆破旧的老式桑塔纳,是一件作品;听说一会儿车边会来一队身着红色保安制服的人进行表演,也是一件作品。
这是刚刚开幕的第11届上海双年展,五花八门,异常热闹。若是一个无心闯入的普通观众,大概会被这阵仗吓到,该从哪里开始观展呢?
在入口处的白色墙壁上,一组摄影作品安静地悬挂着,好像抽离在展览的喧嚣之外,却是这次双年展最好的起始点。艺术家彼得?皮勒(Peter Piller)曾在汉堡的一家广告销售代理公司工作,他的职责是给报纸归档,每周都要过手好几千份报纸。为了调剂无聊的工作,他开始建立自己的图像档案库,并将它们以某种视觉或概念性的主题联系起来。于是,就有了这组《朝洞穴里看》的特定画面。在每一个图像里,人们都朝着地上的深洞里张望,挖掘工地上或是打开的窨井盖,它们来自不同时代、不同事件,皮勒把这些好奇的人们串联起来,望向未知和同一个洞穴――双年展也像是个黑洞,观众从这组作品开始钻进去。 第11届上海双年展作品:彼得?皮勒《朝洞穴里看》(之一)
“所谓‘何不再问’,是希望我们对一个问题的思考是没有终点的。一个问题不会因有了一个答案之后就不再构成问题,反而应该吸引更多人来注视它,重释甚至颠覆它。”策展小组Raqs的成员之一莫妮卡?纳如拉(Monica Narula)向我这样解释此次上海双年展的展览主题,“追问”成为她一再强调的核心叙述。
1992年,三位来自印度的新媒体艺术家莫妮卡?纳如拉、舒德哈巴拉特?森古普塔(Shuddhabrata Sengupta)和吉比什?巴什(Jeebesh Bagchi)从德里著名的国立伊斯兰大学多媒介研究中心毕业,组成了Raqs小组,开始艺术创作。Raqs是波斯语、阿拉伯语和乌尔都语中的一词,原意是指当反复修行的苦行僧,强调一种轮回的状态,此外,这还是一个用于描述舞蹈的词语。在当代艺术的舞台上,Raqs的艺术家身份更加耀眼,他们是印度新媒体艺术的先驱,而对于策展,他们相对算是新手,此前,2008年在意大利举办的欧洲当代艺术双年展和在德里举办的INSERT 2014是他们比较得意的策展项目。
“终端站”“复策展平台”“理论剧院”和“51人项目”构成了双年展的四个特殊板块。复策展平台策展人刘?x解释说:“‘终端站’的英文译为Terminal,其实就是我们出发、到达、转机的地方,始终是一个活动的枢纽;‘复策展平台’邀请了7位年轻策展人加入到主策展的框架之下,做一个子项目;‘理论剧院’是在整个双年展期间展开的多场表演性活动;‘51人项目’是在上海的城市空间中寻找51个角色,带领大家去探索这个城市,所有的这些设置都是希望消解双年展越来越常规和框架化的边界。”
这个解释给看展打开了一条清晰的思路,然而在整个观展过程中,很难去刻意关心这件作品是否属于“终端站”还是“复策展平台”,这个新颖的结构似乎难以真正框住观展的路径或方式,倒是作品与作品之间的细微联系显得更加有趣。
从一楼走楼梯到二楼展场,会穿过缪格?伊尔马兹(Müge Yilmaz)的《水、土壤、丛林》和刘?|的《全景》。前者像是三个毛绒怪物的软雕塑,象征着自然中的三个元素;后者是很有构成主义风格的几何体块雕塑。当我正在回味这两者之间的反差时,一块巨大的像月球表面环形山一样的区域就出现在眼前,这件作品占据了二楼展场最重要的位置,足够庞大,也足够分量。
这是牟森+MSG的《存在巨链-行星三部曲》――一件需要深入内部参观的作品,观众需要排队进入,定时定量分流放人。这种充满仪式感的观看方式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三部曲”分为《无限视角》《时间尽头》《黑暗深处》三个部分,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出品。从去年3月开始规划,前后花了20个月的时间,共有将近50多人参与其中,完成了40多件单个作品,上下两层的总面积接近2000平方米。这件作品本身,就可以构成一个“展中展”了。
进入作品内部,沿着指定的唯一路径不断深入,可以看见不同“景观”:映衬在月亮下的玻璃温室、由灯管构成的未来丛林、一块好像可以种出土豆的外太空土地、散落着旧时游戏设备的杂乱废墟……与这些视觉观看相互匹配,声音艺术贯穿其中,有20世纪60年代混杂的政治声音:中国十年动乱、越战、莫斯科广播喇叭、朝鲜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