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种对深度温柔的回归.doc
一种对深度温柔的回归
温柔是一种对待世界的方式,尤其是这个极不完美的世界。这也不全然是一种慈悲,而是对人类的脆弱感同身受,以己度人。我们可以在小说、散文、诗歌中感受这种情怀,又可曾想过在艺术史中也能如此?
这是我去年读到法国人乔治-迪迪?于贝尔曼(Georges Didi-Huberman)新书《夜蛾》的感触,并由此带出十几年来阅读这位作者的体会。于贝尔曼是近两年才开始被中国读者关注、其实早已蜚声世界的艺术史学者(虽然他更把自己视为哲学家),有着颇为天马行空的思考与出其不意的艺术感知。但他写作的真正魅力,却可能是一种深藏于面对人世间不完美时的温柔姿态中,由此,他将全部精力倾注到对人类视觉生产与想象力的研究之中。
有人说于贝尔曼的著作太小众,需要很多知识积累和铺垫,也许的确如此。可能这就是于贝尔曼的魅力:无论你是否对西方艺术史有深厚的把握,阅读他的著作都有可能为你打开一片全新的天地。因为于贝尔曼的艺术史并不以陈述“艺术的历史”为主,而是通过描述人类广义的视觉象征物的生产,去开启另一种看待和感知世界的方式。我们很难把于贝尔曼的书归类为“信息”,反而更像“启示”。 法国作家乔治一迪迪?于贝尔曼(摄于1999年)
所谓“艺术的历史”,我们可以想到另一种典型――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这是一类高超精妙的艺术史研究,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几乎是任何读者了解艺术史的必读之物。这本书的内容也始终遵循贡布里希的名言:“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于贝尔曼仿佛站在这一铭句的另一头。并非因为作者不谈及艺术家,而是因为作者关心的写作对象更为飘忽、广阔,那是关于人类视觉产物与想象力关联的范畴,艺术作品只是构成这一王国的因素之一,还有许许多多的素材,例如被人遗忘的照片、随手丢弃的涂鸦、建筑一角的雕梁画栋、昆虫翅膀的花纹……人类与自然世界交错中的所有图像,都能够为于贝尔曼带来灵感。在这样的纷繁世界中,作者如何捕捉自己书写的对象呢?
2015年,于贝尔曼的《看见与被看》中文版出版,光从题目看,我们就被带离了寻常的艺术史之路。这本书的法文版早在1992年就已出版,也是我13年前开始接触这位作者时的早期读物。说实话,于贝尔曼的书确实不好读,里面经常会出现一些涉及西方现代心理学、文学和艺术的概念及专有名词。但是,彼时的我虽然懵懂无知,却依然在于贝尔曼的文字中捕捉到一种令出身东方文化的我熟悉的东西,就好像作者在《看见与被看》的开篇写的:“我们眼中所见之物的价值,甚至生命,依赖于与我们有观的东西。”
此处,译者特意强调,“与我们有观”中的“观”字,来自法语“ce qui nous regarde”。这句话有两种含义,其一是“观看我们的东西”,其二是“与我们有关的东西”。“Regarder”一词在法语中既有“看”,也有“相关”的含义,译者巧妙地将它们综合在一起,暗示我们与这个世界发生关系的方式,与如何看待铺陈在我们周围的事物密切相关。这种语义的同音双关性,既像一种游戏,也是于贝尔曼特有的写作技巧,反复出现在他的写作中。
这是游刃有余地在看似矛盾的事物和概念中寻找统一陈述逻辑的方法,一方面让我们的理智去理解一些道理,另一方面又能调动我们的直觉,去捕捉某种看的方式,这让我不由得想起禅宗“拈花一笑”的默契。怎么看这个世界,不就意味着我们怎样走进这个世界?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于贝尔曼的作品看似深奥,但其中一些接近东方人天性与灵感的描述方式,却能够让读者停留在他的文字间。换言之,作者是在调动人类本能中的灵性,通过文本,将那些我们尚不了解、陌生、知名或不知名的作者、艺术家与作品带入眼帘,让你自己去编织自身的认知世界,并且根据你的喜好,去一一挖掘这些看似晦涩深奥的名字后面的故事。我们也许能明白,为什么于贝尔曼是一个如此“与众不同”的艺术史作者,这是一位破坏了西方艺术史写作规则的启发型学者。
这种启发的特征,贯穿于大部分于贝尔曼的著作之中。作为一名1953年出生的学者,他的出版物如今已达40余本,在西方属于绝对的高产。对此,我一直有一个疑问:一名学者需要怎样的热情,才能将一种接近于“普度众生”般的虔诚意愿自始至终地保持下来,几十年如一日,且写作质量始终接近完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我在去年有幸亲自与于贝尔曼交流,并仔细阅读了他的《夜蛾》后,才体会出几分。
《夜蛾》是于贝尔曼自1998年出版《叶虫》的后续,这两本书一隔便是16年。记得作者在一次讲座中提到这两本书的名字,他谈的其实是自己――作为一名“不安定”的艺术史学者或哲学家生存于他所在世界中的经历。叶虫曾经是他的伪装,十几年过去,如今成为蛾子。
“叶虫更糟。”他感叹,“这个伪装的生物,只能以它伪装所在的世界赖以为生……”叶虫就是那个伪装成某个群体一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复旦大学介绍-PPT简介(经典版).pptx VIP
- 安徽省马鞍山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word版 含答案).docx VIP
- 2025年儿科三基三严考试题库.doc VIP
- 品管圈PDCA参赛作品-血透中心提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钙磷甲状旁腺激素合格率医院品质管理案例(1).pptx
- 2025耐碳青霉烯类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的诊治和防控指南推荐意见(全文).pdf VIP
- 二零二三年 优质公开课10的认识.ppt VIP
- 基于统计方法的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研究.pdf VIP
- 沙场转让合同协议书.docx VIP
- 数字医学专业介绍.pptx VIP
-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