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史料文本分析晚清政论报刊的理论建构.docVIP

基于史料文本分析晚清政论报刊的理论建构.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史料文本分析晚清政论报刊的理论建构.doc

基于史料文本分析晚清政论报刊的理论建构   摘要 晚清时期,早期报人、维新派、革命派等对政论报刊兴趣格外浓厚,提出不尽相同的报学理论,使之服务于现实的政治需要。基于既成的文本史料,本文通过分析晚清政论报刊的理论建构,认为政论报刊逐渐由民报角色转变为党报角色,报刊的主体功能也由建言通达演变为政治动员。晚清报人对政论报刊的理论建构反映了晚清报人的特殊立场和政治追求,体现了中国报人的特殊价值和理想。   关键词 晚清报刊;政论报刊;史料文本;理论建构   中图分类号G210.9 文献标识码A   国人办报始于学习在华外报,后经维新派、革命派等政治势力的有意识推动,出现了“第一次办报高潮”、“第二次办报高潮”。晚清不同时期的报人,对报刊的政论功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建构,提出了一系列的报刊主张,是中国新闻史特有印记。基于史料文本,分析晚清报人对报刊功能的特殊认知,我们从中可以窥探中国近代报人的特定立场和价值,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政论报刊发展脉络。   一、早期报人:报刊能“通民隐”“防壅蔽”   中国早期报刊诞生在沿海沿江通商口岸地区,香港、上海等城市是最早出现国人办报的区域。王韬、郑观应、陈炽等近代思想家在学习外国人办报的过程中萌生了办报想法,提出了一些近代报刊理论。这些文章主要有《论日报渐行于中土》(王韬)、《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王韬)、《日报》(郑观应)等,集中体现了早期报人对近代报刊的初步认识。   王韬认为:“盖圣人不自有其圣而唯恐下情之壅于上闻也。故尧有直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询政行人,问老衢室,途议巷说,靡不收采,岂直以市好谏之名哉,诚以天下之大,兆民之众,非博采舆论,何以措置咸宜。”郑观应认为:“古之时,谤有木,谏有鼓,善有旌,太史采风,行人问俗,所以求通民隐达民情者,如是其亟亟也。”陈炽认为:“天生民而立之君,君者群也,所以为民也。然而分隔势暌,堂高帘远,古人于是有谏鼓谤木之制,有采风问俗之官;唯恐下情不得上闻,上则不能下究,所以防壅蔽而恤?]??者,如此其汲汲也。”   在早期报人为数不多的报刊理论著述中,他们不约而同地引用“谏鼓谤木”的典故,为新闻纸存在的合法性寻找学理上的支持。“谏鼓谤木”的典故讲述的是尧舜二帝注意采集和倾听民间意见的淳朴做法,反映的是古代圣君明主对民间声音持开明态度的高尚品德。早期报人以此讽谏晚清朝廷,希望他们能效仿前贤,开辟采风问俗的通道,允许报刊议论时政,贡献言论。   报刊具有“通达”的功能,能够实现信息的上通下达。早期报人对西方报刊在社会中的作用充满向往之情,对报刊“通达”的功能情有独钟,热切期盼朝廷君主能够“博采舆论”“求通民隐”。王韬就十分羡慕《泰晤士报》的社会作用,认为:“如英国之《泰晤士》,人仰之几如泰山北斗,国家有大事,皆视其所言以为准则”。王韬创办《循环日报》,每日一论,笔耕不辍,撰述大量各类政论文、建言类文章,为晚清朝廷努力贡献智慧和力量。基于报刊的特殊功能,早期报人和思想家提出了许多设立报馆的主张,以期实现政情建议“通达”朝廷的政治目标。“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王韬)、“宜设洋文日报”(王韬)、“宜设洋文报馆”(陈衍)、“宜妥订章程”(郑观应)、“宜于沿海各省,次第仿行”(郑观应)等等,是主张办报的最早呼声。在用语上,早期报人频频使用“宜”字,言之切切,反映了儒家知识分子关心国是的追求,体现了“忠诚进谏”的诚心。   报刊能够“防壅蔽”,政治作用明显。最早从事报刊活动和报刊理论著述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特征,即生活于社会底层的一般知识分子,是一些庶士、寒士、幕僚等,他们的一些真知灼见很难通过既定体制传达到朝廷上层。然而,他们深受传统思想和价值观影响,同样具有中国士人的基本情怀,志存高远,忧心国事。王韬曾这样评价自己:“至于一介儒生,何敢谬陈得失;虽有闻见所及,亦第援古证今,仅同瞽诗朦诵之例。”报刊媒体所具备的传播信息的功能,为意见输送提供了渠道上的支持,成为建言、立言和传播言论的良好工具。王韬等人借助报刊发表的政论文章,逐渐为国内开明的士大夫上层人士接受,萌生了晚清“中体西用”“变法自强”的思想。   早起报人关于报刊的认识核心是“通达”,目标是“求通民隐”“防壅蔽”,背后的深层寓意是希望贡献忠诚。他们对报刊的政论框架进行了初步建构,是中国新闻史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细节,开启了中国报刊的政论情结。   二、维新派报人:报刊有“耳目喉舌之用”   19世纪90年代,国际和国内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政府惨败于近邻日本的历史惨剧,极度刺激了当时有识之士.一场由维新派人士导演、由维新政论报刊鼓吹的政治改良运动迅速在全国展开。   维新变法运动中,维新派人士扩展了对报刊的政论建构。梁启超是维新运动中的活跃报人和政论家,对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