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工局:看到别人用斗笠盏泡茶,你应该这样问讲述.docx

精工局:看到别人用斗笠盏泡茶,你应该这样问讲述.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工局:看到别人用斗笠盏泡茶,你应该这样问任何器物的艺术价值,都发源于它的使用功能,艺术源于生活,茶道茶器亦是如此。不同时代,需求不同,茶器表现的形态不同。按现有史料而论,西汉是我国最早谈及饮茶及饮茶器具的。王褒的《僮约》谈到“烹茶尽具,已而盖藏”,西晋左思《娇女诗》记载,“鼎”当属茶具。汉代及以后,尽管有专用茶具,但食具和茶具,酒具在内的饮具之间区分并不十分严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两者是公用的。唐朝,茶成为日常饮料,盛行煎茶法,更加讲究饮茶情趣。中唐时,茶具门类齐全,水方、瓢、熟盂、滓方等共28类茶具。唐朝讲究茶具质地,注意因茶择具。越窑茶碗—越瓯,因为它口唇不卷,适合饮茶口部的舒适要求,“底卷而浅”,“受半升而已”,器形比较浅小,既便于将茶汤和茶末一起饮尽,又便于饮茶时端持。所以唐朝茶碗浅,不宜太深;形态多呈饱满的弧线形,这和唐代普遍欣赏饱和,体态丰盈,庄重博大的文化有关。宋朝,以斗笠盏为代表,精致,简约,上至文人,下至百姓,广受推崇。今天流行的斗笠盏,你知道当时是如何创造的吗?当时,“斗茶”之风盛行,又称“茗战”,一种审评茶叶质量和比试点茶技艺的一种茶事活动,主要包括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三种形式。宋代斗茶,先斗色,以色白为贵,又以青色胜黄白;其次斗水痕,以茶汤先在茶盏周围沾染一圈,有水痕者为负。所以,斗茶时,不仅对茶,水极为讲究,对茶具也精益求精。斗笠盏,型如蓑翁之斗笠,口部大,敞口,深腹,斜腹壁,盏口面积大。注茶汤时,抛物线型的落水可促成更多的汤花,容纳斗茶时出现的更多汤花;盏壁斜直,容易吸进茶汤和茶末;并且其胎壁微厚,传热慢,能长久保持茶汤的温度。斗笠盏是由于斗茶的特殊要求而形成的特殊形态。为适应斗茶所需,斗笠盏大量生产,其独特的设计主要为了便于击拂,观看浮沫,充分体现斗茶的效果;斗笠盏沿下内折的折线,还能起到斗茶时标准线的作用,因为斗茶注汤,只能注到盏容量的十分之六。这一折线,正好是四比六的临界线。其中,斗笠盏中建盏黑釉广为推崇。蔡襄《茶录》记载“茶色白,宜黑盏”,是说釉面亮黑如漆,于雪白的汤色相映,黑白分明,对比茶色,水痕明显,便于斗茶时观茶色、验水痕。同时建盏黑釉较其他地区斗笠盏胎厚保温,久热难冷,利于保持茶汤温度。其口沿下1.5—2厘米处有一折线,汤花一退,水痕就在标准线上很快显现出来,是为适应斗茶以水痕为准的需要而特地制作的。此外,斗笠盏风靡,和当时宋朝尚文,理学的盛行密不可分。宋理学的道器观和格物致知,追求简约质朴美,于平淡之中见本质。如斗笠盏看似直壁,拿在手上却有一定的弧度,其曲直变化饶有哲思,深受理学文化影响。所以宋盏,造型简约,线条流畅,独具一种难能可贵的简逸。而斗笠盏的造型简约质朴,其实质是宋人文化品味的产物。明朝,散茶流行,人们普遍饮用芽茶,煮饮改为冲泡,对茶盏的要求又出现一大转变。绿色的茶汤,当以白瓷衬之,此后明朝开始崇尚白瓷茶盏,发展至“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镜”的程度,史称“甜白”,往后为适应泡茶,就出现了我们熟悉的紫砂陶壶。明朝也有自己独特的茶风,茶器也有自己存在的依据,根据不同时代的需求变化,衍生出不同形态色泽的器具,例如白瓷,紫砂。今日,我们喝茶的茶风,不管是功夫茶,还是紫砂泡茶,受明朝喝散茶的影响比较大。现今,斗笠盏在茶友圈广为流行,你们用盏来做什么?事实上宋朝斗笠盏盛行,是综合古代点茶,斗茶的实践得来。今天,好多人喜爱斗笠盏,但可能对斗笠盏了解的不多,实际上,用斗笠盏泡茶饮茶并不一定实用。宋朝斗笠盏以黑盏为最,可现在做的斗笠盏还有白瓷,既不遵循历史特点,也无文化底蕴,显得有些不伦不类。现代科技虽发达,但社会浮躁,同样是匠人,却缺少了古代匠人的文化底蕴,仿制的斗笠盏难免出现生搬硬套,缺乏曲中有直,刚中带柔的禅意,哪种胎骨釉层微妙的厚薄变化也达不到。两者一比,高下立判。紫砂也是如此,现在做紫砂,是些不懂茶的匠人,商人在做,紫砂虽漂亮,但却远离了泡茶本身,只是研究一些形而上的问题。茶壶,铁壶,银壶亦是如此,根本是打制银壶的匠人,经营银壶的商人出了问题,他们不懂茶,也没有经验,只是追求模仿,缺少了对本源文化知识的探索。其实,我们做东西,要追本溯源,只有了解透了,做出的工艺才像样!没有对壶本源的研究,做出的东西也只是“像”,并没有灵魂。这对于做器物的人来讲,算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精工局他们对此仍在努力,仍在学习。精工局做银壶,恪守“工料人心技艺真”的理念,为订户私人定制手工银壶,探寻中国器物文化本源,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做到知根知底,以壶明文。精工局谭谭老师曾说,中国器物传承发展的密码在于文化,如果没有文化皈依,中国银壶将永远失去灵魂,只能没有自信的随从。同样精工局做壶亦是如此,少去浮华的大师光环,传承人,静静的研究器物文化,实实在在的做壶,制壶。一、以茶为本。因为茶滋于水,水籍于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