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邵逸夫的辉煌与遗憾
邵逸夫的辉煌与遗憾
邵氏兄弟公司拍摄的电影,为漂泊于全世界各地的华人建构了一个文化中国,勾起了全球中国观众的怀乡情结和民族情怀,成功地建立了大中华群体意识。
1月8日的香港媒体出现了一道奇观:不分左中右,所有的报纸少则拿出两个版,多则拿出五六个版的篇幅,齐声报道、称颂于前一天去世的一位长者。不惟如此,几乎所有的报纸都为这个人刊发了社评,评论其事业,缅怀其功绩。
这个人就是邵逸夫。一位在107年的漫长生命里,为全球华人打造了无数星光幻梦的影视巨人。他同时也是一位慷慨的慈善家,终其一生,捐出百亿资金于教育、科技,其中尤钟情于向内地的教育。
海峡对岸的台湾,媒体也齐齐聚焦邵逸夫的离去及其不凡的一生。
邵逸夫也得到了欧美媒体的称扬。BBC和《金融时报》分别以“电影先驱”和“传媒大亨”形容邵逸夫,赞扬他毕生为电影电视做出的贡献;美联社指邵逸夫制作多套脍炙人口的功夫电影;美国权威杂志《综艺》(Variety)形容他是20世纪的电影业先驱。
今时今世,像邵逸夫这样,能赢得整个大中华区共同尊重,且能在世界文化版图上享有一席之地的华人企业家,可谓凤毛麟角。
邵逸夫是全体华人的骄傲,更是全体华人的财富。
古典生意人
一副清癯的面容,一脸淡然的神情,虽然是商人,却没有烟火气,更没有狂躁相。邵逸夫有一副与其清旷的一生十分匹配的容颜,而这是天赋,也是修为的结果。
少年时候,有算命先生以“鹤形人格”形容邵逸夫,指其相貌异于常人,将来即使不能出将入相,也是富甲一方。其实,独立的性格,专注、沉静及细致的个性,才是邵逸夫异于常人的天赋。
邵逸夫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漂染业商人,但邵家的孩子没有一个人子承父业,全部投身于当时刚刚在西方兴起不久的电影业。四个兄弟不但没有继承父业,就连父亲给起的本名也弃而不用,而是用陶渊明田园诗中的名字为“号”,分别叫:醉翁、邨人、山客、逸夫,这些雅得可以的“号”,后来成了他们的正名。
对于电影的热爱与专注,几乎是邵逸夫的第二天性。早在上海教会学校上中学时,邵逸夫就在哥哥邵醉翁创办的天一电影公司里历练,并很快就学会了推、拉、摇、移这些拍摄技术。天一电影公司拍摄的《立地成佛》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片。当时的电影院,在正片播放之前,都要播放一段新闻片。中学生邵逸夫也参加拍摄这些新闻片,他根据一些社会热点拍摄的新闻片,很受观众欢迎,反映了其早慧、敏锐的眼光。
1927年,中学即将毕业的邵逸夫,听从大哥的安排,去南洋帮助三哥邵仁枚开拓市场,二人推着放映车,跑遍了东南亚的穷乡僻壤,克服重重困难,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建立了电影发行网络。这种勤奋的品格,邵逸夫保持了一生。邵逸夫不抽烟不喝酒,唯工作是最大嗜好。一年里他要看700多部电影,每天都要看四五部“烂片”,最多时一天看过九部片子。到了晚年,他仍然保持着每天看电影的习惯。
中国古典生意人不拼爹,不攀附权贵,财富用自己的血汗酿成。古典生意人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又有人情味。邵逸夫堪为此中典范。这是他被今人普遍缅怀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情怀
1957年,已届知天命之年的邵逸夫从南洋来到香港创办邵氏兄弟影业公司。从此,香港电影进入人才辈出、创意澎湃的黄金时代。邵氏电影公司推出的剧种,无论是黄梅调、风月片、武打片,均引动潮流,成为一时风尚。20世纪80年代,邵逸夫进入传媒领域,主政无线电视,成为传媒大亨。由于运营成功,无线电视长期在收视率上大幅领先和压倒对手,香港人的视听娱乐,事实上掌握在邵逸夫手上。
而1949年之后,有那么一段历史时期,中国大陆电影市场几近消失,中华传统文化花果飘零。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邵氏电影公司生产的电影,从香港辐射到内地之外的所有华人社会,今日回视,起到了礼失而求诸野的作用。
那么,在半个多世纪里,立足于香港的邵氏王国为华人社会提供了什么样的电影?研究者认为,邵氏兄弟公司拍摄的电影,为漂泊于全世界各地的华人建构了一个文化中国,勾起了全球中国观众的怀乡情结和民族情怀,成功地建立了大中华群体意识。
邵氏兄弟公司的电影,长期以“国语”作为其“官方”语言,这保证了远离祖国大陆的海外各地中国人能够形成自己的社团群体。邵逸夫在一次接受访问时,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制片方针:“我生产电影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和愿望,核心观众是中国人。这些观众都喜欢看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爱情故事……他们怀念远离的祖国大陆,也怀念他们自己的文化传统。”邵氏公司的主要管理人员与导演,如李翰祥和张彻,都是所谓的南来文人。
研究近年兴起的邵氏电影,你会发现,邵氏兄弟公司的重要影片,都离不开民间故事、爱情和武打的主题,特别是李翰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张彻的《独臂刀》和胡金铨的《大醉侠》,无不与中国通俗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影片中,无论是文弱书生还是侠义英雄、绝世美女还是巾帼英雄,都有着符合中国传统道德观的品德:孝顺、纯洁、贞节、忠诚。
研究者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