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鲁人版必修5 第7课 齐桓晋文之事 课件(48张).pptVIP

2015-2016学年鲁人版必修5 第7课 齐桓晋文之事 课件(48张).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分角色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分男女两组分别读问话和答话。 并思考: 孟子和齐宣王的对话主要是针对什么问题引起的?最终结果如何?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扩置学官,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的主张,孟子和齐宣王的谈话主要内容就是霸道与王道之辩,孟子最后说服齐宣王接受了实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 选出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衅钟(xìn) 褊小(piān) 胡龁(hè) B.彼恶知之(wū) 无以,则王(wàng) C.放辟邪侈(bì) 便嬖(pián bì) D.救死而恐不赡(shàn) 予忖度之(cùn 指出通假字并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刑:通“型”,作榜样。 B. 欲疾欺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愬:通“诉”,告诉 C.无以,则王乎? 以:通“已”,止。 D.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通“途”,道路。 E.盖亦反其本矣! 盖:通“盍”,何不。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你想用政治说教的办法让那些大贪巨贪投案自首,重新做人,那简直是缘木求鱼。 B.这个检察官的眼睛真可谓明察秋毫,再巧妙的伪装也逃不出他的视线。 C这天,李大鹏与三十年前的老同学在黄山小径上狭路相逢,一见面,两人就亲热地谈起来。 D.今天是寒假开学的第一天,还不到十点钟,教室里高朋满座,全班同学都到齐了。 熟读开头至“王请度之”(可不可以实行王道)部分,疏通文意并思考: (1)分析文章以羊易牛衅钟的事例。   ①齐宣王如何解释他“以羊易牛”衅钟做法的理由?   ②齐国百姓对此事有什么看法?   ③孟子又是怎样看待此事的? (2)“为长者折技”这一设例,旨在说明什么?  (3)孟子引用《诗经》一段话,旨在说明什么? 问题探讨 1.齐宣王为什么要问“齐桓晋文之事”? 2.宣王说的是“霸”而孟子说的是“王”,孟子如何转移话题的? 3.孟子希望齐宣王如何行王道?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4.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原因: 5. 齐国百姓对此事有什么看法? 6.孟子又是怎样看待此事的? 7.為長者折技”这一设例,旨在说明什么? 8.引用《诗经》一段话,旨在说明什么? 2、下列句子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甚矣,汝之不惠。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 .王坐于堂上。 C.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D.牛何之? 1、用“力足以举百钧 ,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 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2.“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对比说出: 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 3.“天下可运于掌”说明: 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2、孟子用缘木求鱼的比喻想说明什么? 它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 3、邹与楚战,在文章中是比喻还是类比?想阐明什么道理的 4、孟子为齐宣王展开了一幅怎样的“保民而王”的美丽远景? 比喻,首先必须在不同种类的事物之间存在,其次,必须具有相似点。邹与楚战是战争,齐与诸侯战,还是战争,事物的性质是一样的,不存在种类上的不同,明显不是比喻。类比,即把相同、相似或者在某一点上义理相通的事物并在 。典型例子有鲁迅《文学和出汗》中的句子:“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与“只要流传的便是好文学,只要消灭的便是坏文学。”这两者之间的强盗逻辑上的互通,就是类比。 邹与楚战不能取胜,与齐以一服八不能取胜,道理上是一致的,都是力量悬殊,取类作比,目的是阐明事理,让齐宣王从这对类似相通的事物的联想中,明白霸天下的可怕的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B.①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 ②挟太山以超北海 C.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②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D.①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②莅中国而抚四夷 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试加解释 A、朝秦楚,莅中国, 而抚四夷 B、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C、然后从而刑之 D、五十者可以衣帛 2、A.引《诗经》“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yx08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