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说古汉语的双宾语
略说古汉语的双宾语
安徽淮南 陈晓云
先看两个句子:
(1)苏老师送给我一本《古汉语知识辞典》。
(2)我请教秦老师上网的方法。
(1)、(2)两个句子都是动词谓语后面分别带两个宾语。这是现代汉语承继古代汉语的一种语言现象,这种语言现象早在先秦的典籍就已出现。如:
周宁王遗 我 大宝龟。
(《尚书·大诰》)
吾与 女 璧。 (《左传·哀公十七年》)
以上两个句子虽短,但动词后面都分别支配两个宾语,即句中的“遗”支配“我”和“大宝龟”,句中的“与”支配“女”(你)和“璧”。
古汉语的双宾语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
一、常式双宾语
王赐晏子酒。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左传·隐公元年》)
句中的动词“赐”带两个宾语“晏子”和“酒”,句中的动词“语”,告诉。之,代指他,颍考叔。“故”,缘故。“语之故”就是告诉他是什么缘故。“之”和“故”都作“语其双宾语的格式是:动→人+物。靠近动词的宾语,叫“近宾语;离动词稍远的宾语叫“远宾语”。近宾语指人,表示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受动词间接支配,故又称作间接宾语,这种宾语表达的是“谁”。近宾语表达的偶有“物”,但是间接受事者。如“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 之1 厶,背厶者谓 之2 公”(《韩非子·五蠹》)。“之1”指代“自环者”即“厶”字形,间接受事。“之2”指代“背厶者”,即“公”字形,也是间接受事。远宾语指物,表示动作行为支配的事物,受动词直接支配,故又称作“直接宾语”,这种宾语表达的是“什么”。远宾语表达的偶有“人”,但是直接受事。如:“魏王遗 荆王 美人”(《韩非子·内储说下》)。“美人”虽指人,但相当于所赠之物,直接受事。常式双宾语的生命力强,直到现当代的汉语仍可常见这种语言现象。
二、变式双宾语
1、双宾语换位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
(《国语·越语上》)
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
(《史记·平原君列传》)
句中的“纳”的近宾语“之”指代的虽然是“美女八人”,但这个“美女八人”是作为礼物送给太宰嚭的,所以“之”所指的相当于物。“纳之太宰嚭”就是“进献她们(于)太宰嚭”相当于“把她们(八美女)献给太宰嚭”。句中的“进”的近宾语“之”,指代的是铜盘。“进之楚王”就是“进献它(铜盘)(于)楚王”,相当于“把铜盘进献给楚王。”可见“之”所指的是“物”,即与原处近宾位置的“人”交换位置。换言之,如果指代事物的宾语是“之”字,那么必须前移紧跟动词,成为近宾语。下列四个语例也属这种情况。
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 之君,君弗食,孰敢强之也?
(《韩非子·难二》)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 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又献 玉斗 范增。
(《汉书·高帝记》)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 之 有目者。
(苏轼《日喻》)
以上各句都是变式双宾语的一种——远近宾语换位。这种双宾语的格式是:动→物+(于)人
2、宾语前置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 虢之谓也。
(《左传·僖公五年》)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韩愈《原毁》)
句中的“虞”和“虢”都是动词“谓”支配的对象,作宾语。句中的“怠”和“忌”也都是动词“谓”支配的对象,作宾语。其中都有代词“之”复指,把宾语“虞”和“虢”、“怠”和“忌”提前。
句都是双宾语前置,也有间接宾语单独前置直接宾语仍居谓语动词之后的语例。如:
此之谓有道之国也。
(《韩非子·八经》)
若受吾币而不吾假道,将奈何?
(《吕氏春秋·权勋》)
句中的代词“之”和名词短语“有道之国”都受动词“谓”的支配,作宾语,而间接宾语“之”前置。句中的代词“吾”和名词“道”都受动词“假”的支配,作宾语,而间接宾语“吾”前置。看来,前置的间接宾语,大概都是代词。
三、使动双宾语
晋侯饮 赵盾 酒,伏甲,将攻之。
(《左传·宣公二年》)
对曰:“王遇盗于云中,余受其戈,其所犹在。”袒而视 之 背。
(《左传·定公五年》)
句中的谓语动词“饮”和近宾语“赵盾”之间的关系并非一般的动宾关系,而是使动关系,“饮赵盾”就是让赵盾饮。“饮”和远宾语“酒”构成一般的动宾关系,“饮”可以直接支配“酒”。“饮赵盾酒”就是让赵盾饮酒。句中的谓语动词“视”和近宾语“之”构成使动关系,“视之”就是使之视。“视”和“背”构成一般的动宾关系,“视”可以直接支配“背”。“视之背”就是使之视背。
由上两例可知,使动双宾语的格式是:(使)动→近宾+远宾=使近宾动→远宾。近宾表达的是“谁”,用的是代词或名词,远宾表达的是“什么”,用的是名词或名词短语。
四、为动双宾语
天生民而立之君。
(《左传·襄公十四年》)
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孟子·离娄下》)
句中的谓语动词“立”和近宾语构成为动关系,“立之”就是为之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