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药膳”,为何屡屡走入药材滥用误区.docVIP

“食疗”“药膳”,为何屡屡走入药材滥用误区.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食疗”“药膳”,为何屡屡走入药材滥用误区.doc

“食疗”“药膳”,为何屡屡走入药材滥用误区   掉头发要吃何首乌、肾虚要进补枸杞、补血就要多吃当归……老百姓的养生食谱上,总有各种各样的中药材。电视台热播的养生节目、网络社交媒体疯转的养生秘诀,被很多人奉为“金科玉律”。   人们习以为常的“药食同源”有科学依据吗?“食疗”“药膳”,为何屡屡走入药材滥用误区?在刚闭幕的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上,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院士、专家。   “食疗”“药膳”民间流行   最近,广州的王先生感觉每天早上在家喝的粥有点奇怪。直到近两天,他才发现是母亲每天在往粥里添加何首乌粉。   他说:“母亲觉得我工作辛苦,最近身体也不太好,需要多吃补药。”   “湿气重”要拔罐,怕上火要凉茶。在岭南地区,凉茶铺子随处可见,用中药材熬制而成的二十四味、斑砂等各种凉茶,既是清热解毒的中药,又是降火消暑的饮料。“食疗”“药膳”的出发点,正是百姓深以为然的“药食同源”。   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提供营养,还能疗疾祛病。根据药品性能和使用目的,中医典籍《神农本草经》将365种中药材分为上品、中品、下品。上品无毒可食用,比如红枣、人参、薏仁等,可以久服;中品有小毒,经炮制可食用,比如何首乌、麻黄、芍药;下品有毒,非治病不用,比如附子、乌头、半夏。   2002年,卫生部发布了《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丁香、八角茴香、山药等86种中药材在列。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新增了人参、夏枯草、当归等15种中药材。   然而,部分百姓信奉“药食同源”走入误区。不恰当地服用中药,盲目追求食疗效果,因而造成的健康受损甚至死亡事件时有发生。   2015年,浙江东阳一男子连续一个月每天服用何首乌,导致全身蜡黄。化验结果显示,该男子肝功能严重受损。   每逢秋冬,部分地区有在食品中添加自种的草乌、附片等乌头碱类中药进补的传统,近年来发生多起中毒事件。2015年9月8日,云南省宾川县一村民邀请亲朋食用草乌炖猪脚,导致27人出现中毒症状,其中6人抢救无效死亡。   “药食同源”有疗效也有风险   在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上,多位专家学者表示,应科学认识“药食同源”。   药材可不可以煲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说,药食同源是正确的,“南方人喜欢煲汤,这是经过生活检验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凯先也认为,中医有药疗也有食疗,比如食物红枣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药食同源”的现代科学依据是什么?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学特聘教授赵立平尝试从胃肠菌群的角度给出解释。赵立平说,实验发现,传统上认为有药效的食材,可以改善胃肠菌群结构,抑制有害菌群的活跃程度。   “一个人因糖尿病感到身体不适,多吃点薏仁,身体感觉会好一点。因为糖尿病导致肠道菌群紊乱,给人身体状况带来变化。而薏仁能调节菌群结构,使人体的不适感得以恢复。”赵立平说。   赵立平等受访专家同时提出,“药食同源”实践存在两个风险。第一,“药食同源”的中药材,早期被当作药使用。人们发现这些药材比较安全,逐渐当作食品。但“天天吃顿顿吃,是不是绝对安全,这需要认真评估”;第二,“是药三分毒”,中药也并非完全“无毒副作用”。临床上,有一些长期把中药材当食材吃而导致器官衰竭的病人。   药材食疗三大误区需理清   一些中医专家分析指出,“药食同源”在百姓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误区:   第一,食疗意味着可以“盲目进补”。有些人觉得身体虚亏就服用人参等,以为可以补气健体。中医专家认为,对阴虚体质的人,人参是不可用的,盲目吃人参,反而消耗阴津,使症状加重。   第二,滥用“药物食品”。近年来,“海马酒”、“人参”软糖等药物食品流行起来,长期大量服用可能有害健康;民间还有些人自制“药物食品”用以“保健”,比如,认为甘草有益则长期拿来泡茶喝。实际上,久服甘草可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第三,懂“药食同源”,却不懂得药物配伍。中药有“性味”之分,药食同源的药物都有“寒热温凉”四种特性,是对立的。如果不懂得药物的配伍,“寒温”乱用,不仅不会见效,反而可能危害健康。   “一些正规的药材经过炮制,可把毒副作用都去掉或减低,百姓却不一定懂得炮制方法。此外,还有药材的用量,超量可能产生副作用。如果不掌握这些中药的特点,盲目食用药物,将适得其反。”陈凯先说。   陈凯先提醒,国家卫生部门发布的“药食同源”药材食材清单,经过了充分检验论证,切勿胡乱食用没有列在清单之内的药材食材。同时,即使清单之内的药材食材也要使用对路,这些药材食材长期食用是否对症、能否达到养生乃至治病的目的,还需要医生指导。   陈凯先将“药食同源”的道理概括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