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视那些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影视那些事.doc

中国影视那些事   【电影迎来“文革”后的复苏】   1977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1988年底调到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2002年调到北京语言大学至今。虽已身在大学快15年了,却并没有完全不再关注中国之电影和电视剧事业的发展趋势――在大学讲文学现象时,往往也讲到影视现象。不论本科生还是硕士生,毕业论文选择中国影视研究方向的不少。   从1980年起,中国电影业开始了“文革”后的复苏时期,大师云集,有一千几百名员工服务于中国电影业的“龙头老大”――北京电影制片厂,但十年内最多时也就年度完成十二三部电影而已。当年任何一部新电影都要向关系单位赠送关系票,厂内各部门往往因分到的关系票多少产生意见,皆抱怨本部门的关系票不够赠送。   而编导两大主创核心部门却每每另有苦恼,即所谓“反思电影”的空间问题。   这自然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现象,却也不唯中国独有,前苏联也那样。北影因在“婆婆”们眼皮底下,纠结尤多。   有的小说或报告文学,即使获了奖、影响大、好评多,拍成电影也是不可能的,比如《伤痕》。当年,老演员王澍一心要将其搬上银幕,说服我来改编。我自忖其事必属幻想,再三婉拒。最终经不住恳求,便投入了两个月的精力,结果不出我所料。   我的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和《今夜有暴风雪》,虽都高票获奖,但后来双双接到了停拍令――它们都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了一半了。我向有关方面写了措词强烈的申诉信,才使它们起死回生。如由白桦编剧的《太阳和人》,竟酿成了当年一起严峻的事件,现在想来,只要将“我爱祖国,祖国爱我吗”一句剪掉,整部影片其实并不“反动”。   然而,还是有几部堪称优秀的“反思电影”,如《天云山传奇》《芙蓉镇》《巴山夜雨》《许茂和他的女儿》《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以上几部影片都非北影出品。在我记忆中,或许正因为感受到了在“反思电影”方面落后于兄弟厂的压力,北影才出品了《泪痕》和《冬天里的春天》,保住了“使命”形象。   除了《太阳和人》《活着》《蓝风筝》因“反思”分寸问题未能上映,北影也同样有一部电影《笨人王老大》――也是一部由获奖小说改编的电影,连我在北影十余年都没看到过。该片导演是我的忘年交郭维前辈,曾导过《董存瑞》《智取华山》――一位对党感情特深的电影人,被打成过“右派”,然平反后几无怨言。正因为是这样的人,虽拍了不该拍的电影,组织还任命他为影协党组书记。   《霸王别姬》的命运更加起伏跌宕,在国外获奖后,在国内能否公映迟迟无定论――据我所知,当时的政治局常委几乎集体看了,亦无定论。   千真万确的是,邓小平也看了。“我没看出什么大问题呀,可以公映嘛”――这差不多也是他原话,于是才亮起了公映的绿灯。   【告别“反思”】   上世纪80年代,举凡认为文学艺术应肩负起推动社会进步之责任的小说家、报告文学作家、诗人、电影或戏剧编导,几乎都本能地涉及过“反思”题材,不曾涉及的肯定是少数。   都刚刚经历过“文革”,耳闻目睹使人悲、令人怒的事之林林总总,完全不想形成文学艺术化的作品,实在违反本能。   然“反思”深了,呈现失当,便会被批判为“缺德派”,沦为镖靶,遭到围剿。   文化艺术监管部门的同志也每每恼火,认为“缺德派”甚不懂事,不安生。若一切文化艺术门类的反思与批判蔚然成风,遥相呼应,结果对于当时遍体鳞伤的中国后果注定严峻。   故“守门员”们认为自己更加责任重大。   两类不同的“责任动物”,都觉得对方是最不可爱的人。   而政治人士们,则认为帮“反思”这个忙,文学艺术家们已帮到位了,再一意孤行就是成心捣乱了;他们得排除干扰做更要紧的事。   整个80年代,因为电影的受众面大,审查尤其严格,比之于文学,可圈可点的作品自然更为有限。   80年代末,我读过一位与我算是“同一茬”的作家的创作谈,对其中一段印象深刻:“不用谁来限制了,对于用文学的方式载超负荷的政治评判,我真的已经累了――我要对责任感说抱歉了!”那一种累,搞电影的人更有体会。   并且,到了80年代末,“反思”虽仍表浅(或也正由于表浅),但是普遍的中国人,已都希望文学艺术快来关注现实了。   故中国电影总体上与“反思”说“拜拜”,开始了现实题材的“开发热”。   【陷入低谷的年代】   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电影的颓势一年甚于一年。   首先是由于电视机的普及,电视节目开始多样化以及电影院的普遍老旧――除非口碑甚佳的电影,否则人们怎么会放弃舒适家里的电视,偏去离家甚远的电影院,看一场各方面都很寻常的电影呢?   并且,上世纪90年代的青年,大抵是70年代和60年代人中的小字辈,在他们的成长阶段,人与书的亲情是主要的文化现象。他们中喜欢读书的人多,而这样的人,是不太会成为追星族的。即使有追星倾向,也不怎么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