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变式反向运动:社会转型期农民环境抗争的社会学阐释——Q村个案研究.pdfVIP

权变式反向运动:社会转型期农民环境抗争的社会学阐释——Q村个案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权变式反向运动:社会转型期农民环境抗争的社会学阐释——Q村个案研究.pdf

第 17卷第 3期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 6月 DOI:10.3876/j.issn.1671—4970.2015.03.008 权变式反向运动: 社会转型期农民环境抗争的社会学阐释 — — Q村个案研究 高新宇,许佳君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 摘 要:分析社会转型期草根农民的环境抗争动因,讨论草根群体、环保 NGO、媒体、中央政府等应 对污染所兴起的环境保护“反向运动”,探讨了中国农民环境抗争的本土经验。研究发现,社会转 型期的社会结构、经济体制、价值观念的变迁以及企业的理性困惑所造成的“政经一体化”引发了 农民的环境抗争;农民环境抗争的胜利与“反向运动”主体间的互动密切相关;与西方大规模环境 运动不同,城郊村落农民环境抗争在依法抗争、理性维权、依势抗争等抗争类型间根据情境切换,呈 现出权变的特点。 关键词:环境抗争;政经一体化;权变式反向运动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4970(2015)03—0039—05 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是通过社会结构 转型与经济体制转轨的方式实现的 J。社会转型 期 ,中国以经济发展优先,企业未能适时地承担社会 责任,诸如环境纠纷、环境抗争、环境保护等社会问 题相对较为突出。相关统计显示,自 1996年以来, 环境群体性事件保持着年均 29%的增速,2012年, 中国环境重大事件增长 120%,重特大环境事件频 发 ,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诱因。 一 、农民环境抗争何以生成 1。环境抗争的意涵 环境抗争系指个人或家庭在遭受环境危害之 后,为了制止环境危害继续发生或挽回环境危害所 造成的损失,公开向造成环境危害的组织和个人作 出的呼吁、警告、抗议、申述、投诉、游行、示威等对抗 性行为。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 成就,但也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破坏 。伴随着城镇 化和工业化的急剧扩张以及产业梯度转移,诸多城 市高污染行业开始逐渐转向农村,由此而引发的农 民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地方政府过分重视GDP, 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农民环境抗争行为 逐渐常态化。本文试图回答:社会转型与农民环境 抗争之间有着何种关联?中央政府与民众保护生态 环境的反向运动如何兴起? 2.污染凸显 :案例村及其环境问题 (1)案例村概况 本文选取一个典型的城郊村落一Q村作为个 案,详细探析其环境问题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农民环 境抗争。Q村②地处江淮平原,由两个 自然村组成, 隶属于 B市 L区 c镇,毗邻国家 4A级景区龙子 湖一曹山风景区,淮河支流鲍家沟穿村而过(见图 1)。2008年 Q村 共有 村 民 1 876人,土 地 约 93.3 hm 。笔者及课题组成员 2009年 7月至 2010 年 6月先后 4次前往 Q村进行调研,通过深度访谈 与参与式观察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并对 Q村环境 抗争的“带头人”、地方政府官员、企业主以及环保 收稿日期:2014—09—2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 目(13YJSCX06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项 目(2014/B29714);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 (KYLX_0412) 作者简介:高新宇(1988一),男 ,安徽蚌埠人 ,博士研究生 ,从事环境社会学研究。 ①环境群体性事件[EB/OL].htp://www.baike.haosou.corn/doe/6944416.htm1. ②依照学术规范,本文中村名、企业名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 · 39· 过交涉、法律途径起诉污染企业,寻求赔偿,但是,由 于自身专业知识的缺乏,初次抗争失败。 (2)政经结盟 :污染企业的行动策略 在工业污染治理过程中,出现了资本与权力的 结合。正如张玉林所认为的,地方政府在追求 GDP 和财税收入的冲动和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冲动往往 使二者结为同盟。“政经一体化”的格局往往造成 的是环境执法的疏忽以及企业成本 的外部化 。 在地方政府的开发冲动中,环保部门的权力常常被 虚置。同样,戴慕真提出“地方法团主义”概念,亦 指为了推动经济发展,政府与地方社区、企业结成了 法团化的组织,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 j。在 Q村案 例中,Q化学有限公司通过纳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通过建构关系与权力获取地方政府支持,以此应对 村民的环境抗争行动,起初,企业还能够与村民理性 谈判①。在谈判未果 的情形下,其便采用“拉”与 “打”的策略:即花重金利诱村民中的维权精英,期 望他们放弃斗争,从根本上分化瓦解农民环境抗争 的阵营;采取暴力的方式,威胁恐吓村民,使其放弃 抗争。在如此环境下,Q村的抗争行动举步维艰。 (3)讨说法:农 民集体行动 中的“情”、“理”、 “法” 信(上)访制度是党和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