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寻科学发展的贵州经验(5页)
探寻科学发展的“贵州经验”
“实现科学发展,没有吃苦奉献的精神,没有一股子迎难而上、只争朝夕的劲儿,肯定不行。”
“实现科学发展,腰包要鼓起来,环境要靓起来,出生率要降下来。”
“虽然稿子编了不少,但感性认识不是特别多,这次研讨会让我们对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的巨大威力有了更加具体和直观的认识。”
在中共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和人民日报理论部共同主办的“科学发展思想与毕节试验区理论研讨会”上,来自贵州省社科界和毕节地区的干部群众代表与本报理论部的编辑记者们畅谈了各自的体会和感受。
10月28日至11月1日,本报理论部的编辑记者赴贵州省开展了为期5天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除了主办这次研讨会,还深入遵义市遵义县、安顺市平坝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和雷山县的社区和农村进行调研。贵州省广大干部群众立足自身实际,努力探寻科学发展之路的精神和理念、举措和经验,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小试验” “大方向”
以经济、生态、人口协调发展为主题的“毕节模式”
从一个石漠化严重、群众贫困的地区发展成为森林覆盖率达到40%、与贵阳、遵义并驾齐驱的贵州“金三角”之一,毕节这个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探索科学发展的道路,走得很不寻常、很有典型意义。
山高、地贫、人穷,这是20多年前人们对毕节的印象。据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的村民介绍,那时候,连巴掌大的地方都要种上玉米,“巴掌宽,一尺长,能种一行算一行”。然而,高投入、广撒种换来的却是低产出、低效率,即便一家有山地几十亩,依然“春种一大坡,秋收几小箩”。人多地少,砍树开荒;物质匮乏,生活单调。这让毕节陷入了“越生越垦、越垦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
1988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审时度势,倡导和推动建立了毕节试验区,并提出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试验区成立以来,毕节围绕这三大主题开展了“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搞坡改梯拴带子,坡地覆盖地膜铺毯子,山下搞庭院经济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的“五子登科”综合治理工程。中共毕节地委委员、宣传部长朱江华兴奋地说,23年过去了,这个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石旮旯”,新型能源业、特色农业、旅游业蓬勃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97元增加到14308元,增长了19倍,森林覆盖率从14.94%上升到40.03%,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如今的毕节,已经站在了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
“毕节23年的试验和探索,就是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和缩影”,中共贵州省委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李裴深有感触。“三大主题”是立足毕节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可行性;强调通过开发扶贫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有机结合,通过生态建设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通过人口控制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符合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毕节的实践,对于我国西南广大岩溶地区乃至世界岩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同时,毕节广大干部群众迎难而上、百折不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精神和作风,也让编辑记者们深受感动。
“富口袋” “富脑袋”
以培育新型农民为抓手的“龙坑新村建设”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科学发展观在“三农”工作中的基本要求和具体体现。对此,遵义市的体会是:建设新农村,关键在培养新型农民,让农民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翠竹绿树掩别墅,红花青果满庭院。行走在遵义市的路上,编辑记者们被一排排崭新的农舍所吸引:一色的青瓦白墙建筑,以独栋两层小楼居多,错落有致地矗立在山坳里、田园间。
从2004年起,遵义市在全市推广以“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为主要内容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按照不挖山、不砍树、不填塘和依山顺势、聚散相宜的原则,至今已经新建和改造6万多栋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黔北民居”。
在龙坑镇五桩社区,编辑记者们走进其中一户民居。主人叫刘代齐,以前种地,现在搞建筑。屋舍约200平方米,明亮宽敞,雅静舒适,液晶电视、冰箱、洗衣机一应俱全。老刘说,在政府的帮助下,很多村民改建新建了小“别墅”,并通过接受培训成了种植和养殖专业户,腰包也比以前鼓了不少。据龙坑镇党委书记张明勇介绍,现在全社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7800多元。以“韵乡”等为代表的“农家乐”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餐饮文化品牌,吸引了贵阳、遵义等很多地方的人们。
物质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