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0 *游褒禅山记;轻松晨读;轻松晨读;赏读:这首诗写的是作者鲁山山行所见山野风景。
开头一句即表达出对山野景物的喜爱,第二句交代喜爱的原因:“千山高复低。”按常理,应该是“千山高复低”的景象,使得诗人感到正好与自己喜欢山野风景的情趣相合,现在倒过来写,强调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这是诗的构思所决定的。第三句便承“千山”写“好峰随处改”。“好峰”便是“千山”;“随处改”,到处都可以看到千山的不同姿态,便是“高复低”的具体化。第四句扣题目“山行”,写独自在幽深的小路上行走容易迷路,这也是好峰随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当然也通过“幽径”写出了千山好峰的幽深,开拓了山野的境界。第五、六句通过“熊升树”“鹿饮溪”进一步写山野景物,点明了山行的节令:“霜落”。如果说“千山高复低”是相对的静态景物的话,这两句则是专写动态景物。所以中???两联四句收到了动静相衬的效果。最后两句写人家的所在。人家在哪里?在遥远的白云之外,听到了一声鸡鸣。
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自然,其中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野情”。另外,诗境的揭示与开拓也留给人不尽的韵味。;课前预习;2.背景解读
《游褒禅山记》写于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1054)。当年四月王安石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回家途中游览了此山,同年七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此时作者34岁,4年后王安石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6年后拜相,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说王安石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3.文学常识
(1)褒禅山
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丽,寺院(即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前洞在慧空禅院遗址东二三里,洞口大而平,洞深约三间房子大小。洞口左侧有一泉,泉水从石缝中流出,即使洞外干涸,这里仍流水潺潺。洞口石壁有题刻诗文,但多已风化难识。
出前洞,上山,翻过一座山,“有穴窈然”,这是后洞,前后洞并不相通。进后洞,黑黢黢的窄处只能容一人通过,宽处如大殿,究竟后洞有多深?通向何处?不但王安石“好游者不能穷”,而且至今未有人走到底。;(2)记
一种记叙文体。古人将以“记”作为篇名的作品称为“杂记体”。内容广泛,可以记人、记事、记物,写法比较自由,构思巧妙。在表达上可纯为记叙,可夹叙夹议,也可以议论多于记叙。古代的游记属于杂记类,是专门记游的文章,主要记述旅途的见闻、所经之地的政治生活、风土人情、山川景物、逸闻逸事等,但必须是作者自己亲自游历的记录,不能凭空想象。;答案:(1)十分之一 (2)不平凡 (3)①是代词“所”和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的缘故” ②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4)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5)以,相当于“而”;上,向上攀登 (6)至,到,到了;于,介词;5.特殊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
(4)此余之所得也( )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7)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
(8)有碑仆道( )
(9)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
(10)然力足以至焉( );答案:(1)判断句 (2)判断句 (3)判断句 (4)判断句 (5)判断句 (6)介词结构后置句 (7)介词结构后置句 (8)省略句 (9)省略句 (10)省略句;6.名句默写
(1)盖余所至,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则其至又加少矣。?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
(3)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其孰能讥之乎? 。?
(5)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何可胜道也哉!?;答案:(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盖其又深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4)可以无悔矣 此余之所得也 (5)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三、阅读思考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本文的主旨是:通过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阐述要实现宏伟目标,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2.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小学教师招考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含答案.docx VIP
- 卫生院传染病防控工作方案.pdf VIP
- 成都东部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2024.docx VIP
- 热力管网技术标书施工组织设计模板.docx VIP
-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2025年小升初语文试卷(有答案) .pdf VIP
-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律师办理企业破产法律业务操作指引.pdf
- 小学智慧黑板采购 投标方案(技术标 ).docx VIP
- 手术知情同意书(公共模板).pdf VIP
- DB14T 2812-2023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docx VIP
- DB11_T 2328.5-2024 车路云一体化路侧基础设施 第5部分:边缘计算设备应用技术要求.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