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五原路288弄3号的张乐平.doc
五原路288弄3号的张乐平
我们的张乐平故居的探访之旅,是在张慰军的带领下展开的。
张慰军是画家张乐平最小的儿子,位于五原路永福路交叉口附近的288弄3号的那栋英式小洋楼正是他出生并成长的所在。见过张慰军的人,都说他的面容与神情都和父亲颇为相似,当然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父与子之间由血缘连缀起来的亲密关联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美好的东西。一晃几十年过去,张慰军已经鬓生华发,五原路乃至它所在的上海这座城市,也都在时间面前或隐或显、或微妙或巨大地改变着各自的面貌。不过对张慰军来说,288号这条毫无曲折的短弄,依旧如记忆中那般亲切敞亮,他依然会穿过覆着爬山虎的弄堂,进入张家老屋,看着墙上挂着的三毛漫画,回想父亲的往事。
“七上八下”的“儿童乐园”
1950年6月,张乐平一家服从组织安排,从衡山路上的衡山公寓搬迁至五原路。据说解放前,这里曾是广东省主席陈济棠的产业,陈济棠本人的宅邸在弄堂隔壁的五原路314号,现中国福利会的所在,288弄1号2号3号则是陈家其他人的住所。张乐平在这里居住了42年。他的大量脍炙人口的传世作品,包括漫画、国画、年画、速写和彩墨画等,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张乐平辞世之后,家人把他原来的生活状态,包括一些资料和作品都完整地保留了下来。2016年春节期间,故居在完成了置换和保护性修缮之后,正式向公众开放。
288号弄堂右手边的一溜白墙,被布置成了“三毛画壁”。毫无疑问,“三毛”是张乐平一生最著名也最重要的作品。“三毛”诞生于1935年的上海,抗战胜利后,《三毛从军记》《三毛流浪记》的先后推出,让这个孤苦伶仃的旧社会底层流浪儿童形象刻入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底。“你也许不知道,很多三毛故事的四字题目,其实都是我母亲给起的。”张慰军说。
张乐平喜欢孩子,太太冯雏英就给他生了一堆孩子,大大小小,男男女女,总共七个。于是大伙儿都开玩笑,说从高到低站一排,刚好排一场“音乐之声”。
当年和张家一起搬来的,还有电影人韦布一家。韦布是上官云珠的堂兄,张充和的小舅,《大决战》导演韦廉是他的儿子。1949年,昆仑影业推出电影《三毛流浪记》,韦布是制片人之一。韦家和张家关系非常紧密,原来在衡山公寓便是邻居,搬来五原路之后,又一起住进了288弄3号。韦家的孩子也很多,有兄弟姊妹八人。张乐平家住在楼上,韦布家住在楼下,正好是“七上八下”,而他们那幢3号小洋楼,也就成了五原路288弄里著名的“儿童乐园”。
“现在恐怕很难想象,这么小的房子里,竟然可以塞进这样两大家子人。他们家八个孩子、父母、外婆外加三个保姆,我们家七个孩子、父母、外婆,也有三个保姆。近三十号人就住在这样一幢小房子里,”张慰军笑着说,“不过我的老外婆一直说这里风水好,因为我母亲在这里生了三个孩子,都是男孩。当然这是开玩笑的话。”
整个家里最重要的空间,当然就是父亲张乐平的书房兼会客室。如今屋内的陈设,基本就是五六十年代张家家庭生活的原貌。“很多人认识我的父亲,都因为三毛,但其实三毛只是我父亲作品中很小的一部分。他涉及的绘画门类很多,他甚至也搞过服装设计和广告设计。所以他对家里布置的要求很高。”
墙上悬挂的那张家庭合影,拍摄于1958年。画面最右边,依偎在母亲怀里的那个孩子正是4岁的张慰军。说起这幅照片的拍摄,还有个故事。1957年的反右运动,牵涉到了文艺界的好些老同志,海外的友朋非常关心张乐平的情况,于是中国通讯社和新华社的记者一同造访了五原路288弄3号,为他们拍下了这样一张照片。张慰军有记忆以来,父亲就一直在书房作画,而他们七个孩子则在边上玩耍嬉闹,就像照片所显示的那样。
“小时候,我知道他是漫画家,但没意识到他那么有名。过年的时候,幼儿园要交年画,每年父亲都帮我画了年画,让我带到教室去贴。现在回想起来,老师们都知道这是张乐平的年画,但我当时没意识到。”
张慰军的回忆里,家里一直都很热闹。不光他们七个孩子,还有周围邻居、同学、同学的同学,也常常跑过来串门。母亲总是习惯性地让保姆做很大一锅饭,碰到谁来,她就会问“你吃饭了吗”,如果回答没有,就叫上一起,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张家日常风景:围在一张桌子边吃饭的人,很可能彼此之间并不认识;有时候甚至开的是“流水席”,谁到谁吃。“父亲人缘很好,除了邻居常常来串门,电力公司的抄表员、邮递员,也会和他打成一片。他看到院里的小朋友也经常会说:上来坐坐,看看张伯伯。”
不过,一群小孩子咋咋呼呼地来来去去到底是一件教人头痛的事情。母亲就曾反复告诫,玩可以,但是不能打扰父亲作画。可孩子到底是孩子,有时候张慰军的同学到他们家里来玩,玩性起来了,甚至几个人一起绕着张乐平奔跑。处在喧闹中心的张乐平却从来只管自己作画,从不说他们什么。“我就记得一条。我父亲画画讲究解剖,有时候一个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Historical Experiences on Strengthening The Party Discipline.doc
- IPD模式下各参与企业利益分配研究.doc
- MOOC在高职公选课教学中应用的思考.doc
- R44Raven―Ⅱ型直升飞机防治核桃黑斑蚜试验初报.doc
- STAD法在初级长拳实践教学中对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doc
- THE EFFECT ON INDIA ANTI―DUMPING POLICIES and SUGGESTION.doc
- WARTSILA 7RT―flex68―D主机增压器故障原因探析及对策.doc
- 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路径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步伐.doc
- 不炼山杉木幼林抚育技术的初探.doc
- 产业融合背景下鞍山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