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准傣族面具的制作工艺及其文化特征.doc

勐准傣族面具的制作工艺及其文化特征.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勐准傣族面具的制作工艺及其文化特征.doc

勐准傣族面具的制作工艺及其文化特征   【摘 要】云南临沧勐准傣族面是傣族面具文化的继承,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通过田野调查,本文忠实记录勐准傣族面具的制作工艺,展现其独特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傣族;面具;制作工艺;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248-04   傣族面具造型多样、内涵丰富、做工精良、色彩斑斓,一直被傣族人民运用于娱乐、舞蹈、戏剧、祭祀等各种活动中,不同地区的傣族面具也显示了不同地方的文化特色。云南临沧傣族面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和地方文化特色,面具的材质主要有竹质面具和纸质面具,傣族面具通常应用在傣族传统舞蹈和宗教节庆仪式上。勐准村位于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西北2公里处,距临沧市22公里,该村以傣族、汉族为主,是傣族、拉祜族混居地,其中傣族786人,拉祜族236人。笔者从2008年起长期对勐准村的面具艺术进行实地调查。勐准村群众将面具称为“潘”(pǎn),勐准傣族面具的样式为半套头覆盖式,从材质、制作方法上看可以称为泥塑脱胎纸壳面具[1](p60),从形制和制作材料上看,与临沧其他傣族面具有较大区别。勐准傣族面具和临沧其他地区的傣族面具平时都深藏于缅寺中,只有在泼水节时才会被请出来,出现在消灾驱邪、祈福纳吉的宗教节庆仪式上。勐准傣族面具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充分体现了临沧地方文化的多元特色,是与临沧其他傣族面具相关而又有较大区别的、自成一体的傣族面具。   一、勐准傣族面具的起源与发展   明正统六年,明廷三征麓川(勐卯)思氏,德宏等地的傣族南迁逃难,一部分迁入临翔区、双江、耿马及普洱市景谷一带。傣族面具文化保存较完整的勐准傣族也是此时迁徙并定居下来的,由勐缅长官司统辖,需承担相应的夫役、劳役、物役,所以勐准村现所在的博尚镇历史上也被称为“勐准拨”、“拨上”,调拨差役、物资之地的意思。[2](p55)由此,我们大致可以推断,660多年前,随着德宏等地的傣族迁入临沧,也将南传上座部佛教带入了本地,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而来的应还有面具。至清乾隆年间,清政府对临翔区执行“改土归流”政策,撤勐缅长官司置缅宁厅,隶属顺宁(今凤庆)府。此后,临翔区门户渐开,参军、经商、采矿、游艺、逃难的汉人不断进入本区,在改变居民成分的同时也改变了本区的文化结构,中原汉文化逐渐成为本区的主流文化。移民进入移居地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向母体社会看齐,以母体社会为标准进行重建;另一种是为尽快获得土著的认同――“土著化”,融入移居地、融入当地社会。至于是“坚持”,还是“妥协”,往往取决于双方的实力对比。傣族在发生变化,在其原有文化中加入了很多新的、外来的文化因素。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文化环境造就该村的文化边缘效应,勐准傣族文化表现为在傣族主体文化下呈现多元复合型的特点。当然,文化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极强的兼容性和适应性。一方面可以通过吸收、选择而融合其他族群的文化因素,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调适”,使移民在主体文化中保有自己的“母文化”因子。早期进入临沧的汉人显然人数并不是太多,所以移居乡村的汉人大多都被“夷化”了。勐准全村182户、721人,一共有18个姓氏。俸、杜、陶、叶为大族。俸氏77户,202人,来自勐卯(德宏);陶姓17户,74人,祖上从江外(澜沧江)逃难来归,为景东陶氏后裔;杜姓27户,116人,叶姓9户,43人,两姓原籍都为江西,因娶傣族女子为妻,后代现皆为傣族。甚至有马姓傣族,先祖为回民。[2](p75)在傣汉民族的交往中,勐准傣族的面具出现了汉化,特别是当汉文化成为临沧地区的主流文化后,虽然面具的制作、有关的仪式和展演还是由缅寺来主持和组织,但其展演从此具有了极其浓厚的汉地“傩”色彩,现阶段面具人物造型更是有浓重的汉传佛教造像的特点。总而言之,从勐准傣族面具中我们不难窥见民族融和、文化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生产技术发展的历史轨迹。   二、勐准傣族面具的制作工艺   勐准傣族面具的长50―60厘米,宽40―50厘米,周长80―90厘米。作为用于岁时驱傩的宗教用具,为营造一种神秘而狂热的气氛,使参加仪式的群众产生一种恐惧而痴迷的幻觉,增加驱傩的威力,面具的造型极为夸张,硕大的眼睛、红色的大口、粗大的门牙、不合理的人物面部五官比例、浓烈的色彩,无不给人以狰狞恐怖和威力无比之感。博尚镇盛产高岭土,这一自然物产使勐准傣族面具在塑形的过程中不再局限于使用竹子,而是选择了更便于造型和雕塑的粘性高岭土作为塑形原料。勐准傣族面具便突破了临沧其他傣族面具制作的传统,而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效果,从而传承、发展了临沧傣族的面具文化。   (一)制作材料和工具   1.主要材料   勐准傣族面具制作的主要材料为高岭土、纸张、颜料、漆、布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