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悟者天成.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道至简悟者天成.doc

大道至简悟者天成   一般人都认为哲学是深奥的,与精英哲学相对,便有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任仲然先生的新作《风中的芦苇:人的思维异化与革命随笔录》可以称得上是很接地气的“生活哲学”。本书是以思维为对象,基于平常生活的考察与省思,是关于人自身的哲学。这本书很厚重,却不是一本深奥的学术著作,全书没有一般学术著作的刻板、抽象、晦涩,只有作者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所思所想、所虑所得。   芦苇是一种平常且平凡的植物,天天与我们在一起相依为命,却时常被我们遗忘;芦苇天长地久地用心守护大海,为海岸添绿,为水鸟提供温馨的家,却被我们看得很轻。看那风中的芦苇,那样坚定执着,那样多姿多彩,却又那样弱不禁风。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有思维;人类之所以不断进步,因为人类有正确的思维。正确的思维方式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力推动器。思维如芦苇,需要根植大地,背靠国家,需要有水的滋养,站在人民一边,只有这样,思维这根芦苇才能傲然挺立,思维才能行驶在正确的轨道上。风中的芦苇,风定则静,养精蓄锐、厚积薄发;风动则动,顺应自然、翩翩起舞;风异向则乱舞,最终扭曲精神、折断自己。思维需要创新,需要革命,却不可异化。思维异化,会让人丧失本性、丢掉做人的底线,是国家、民族、人民之大不幸。我们要共同关注思维这根风中的芦苇。   透过作者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文字,我们看到作者对思维异化的担忧,对思维革命的期许,作者在思想的深度、广度和创新度上亮点频出,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敏锐与洞察力。任仲然先生在以下四方面的见解非常深刻,值得当今哲学界认真思考。   一、让哲学回归生活,回到本真本位   苏格拉底提出了两个重要命题:一是德行就是智慧,二是回到人本身。一般哲学专业人士认为,哲学(philosophy)一词出自希腊文,原意是指“热爱智慧”。这是希腊人最初为哲学界定的方向。这个方向是极具活力的,因为生活中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生活中完全可以体验和欣赏智慧。热爱智慧不必限于一途,哲学也不必局限在一个特定领域内。中国哲学的先驱孔子所说的“道不远人”,就是告诉我们,离开了人,离开了现实的生活,就无法真正欣赏智慧、感悟大道,哲学也就成为虚无之物。   但是,自苏格拉底之后,西方哲学对哲学的理解便从“智慧滑向了知识”,从具象迈向抽象,一直发展到今天。当代中国哲学的研究又步入西方哲学的后尘,在“知识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任仲然先生提出“回到苏格拉底”,就是要将哲学返回智慧本身,回到人自身,回到生活中来,让人们在生活中欣赏智慧,在生活中领悟大道。这就是说,我们不能把哲学仅仅看成理论知识,当作书斋里的学问,更应该当作生活的智慧。   显然,这是两种不同的哲学观。当今学界的哲学观是以概念和范畴为中心理论和知识的哲学观,而任仲然先生提出“回到苏格拉底”,所体现的则是以人为中心的经验生活的哲学观。他提醒当今哲学界不要忘记哲学的初衷,就是要在人的现实生活中欣赏智慧,体悟无所不在的大道,不要因为出发得太久就忘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忘记自己的故乡故土和本源本真本色,甚至忘记了自己本来是谁,更忘了哲学的本质。   二、发挥思维功能,注重思维运用   无论生活还是哲学,无非就是两件事:一是事实如何,二是我们如何。事实如何是“知”,我们如何是“行”,这就是明代著名心学家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以人观之,便有三者:“实践一、思维二、思想三。”三者各有其用,各有其所。似三而一,一而不混;似一而三,三而不离。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只重视实践与思想,思维常常被遗忘在可有可无的角落,或被束之高阁。在学术研究中,思维“被夹在哲学、逻辑学与心理学这三块砖头的缝隙之中”,成了事实上缺位的虚设。有鉴于此,任仲然先生呼吁“思维学家不能再缺席了”,思维及思维学能够“自立门户”,需要尽快改变这种“尴尬处境”。   就现实生活而言,思维方式往往具有根源性与决定性。一种好的思维,往往伴随着甜蜜之果;一种坏的思维,常常跟随着苦恶之果。若能抓住思维这个根,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复杂之事,往往一目了然。所谓性格可以指一个人的“思维习惯”,如果说“性格决定命运”是正确的,还不如直截了当地说“思维决定命运”,“思维才是决定人生航程中命运的最大风帆”。   生活中许多不良现象,若能借用或更换思维“这把手术刀”,情形将会大有改观。就哲学研究而言,不少专家学者深陷“概念分析”的沼泽之中而不能自拔。若能从思维的角度加以审视,很可能轻易地发现先前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西方哲学是从“简单概念”出发的辩证思维,而中国哲学则是从“整体系统”出发的圆融思维。如果能看到这一点,当今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的重构就有了新的根基与坐向,就能超越自这门学科建立以来“以西释中”的模式。这就是思想离不开思维的功用。如果在生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