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考必修四检测练习.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会考必修四检测练习

高中会考模拟题必修四 试卷Ⅰ 一、本题有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堤岸/缇骑 A.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推进和挖掘文化体制创新和特色文化内涵,着力开发富有时代精神和绍兴特色的文化产品。 B.去年入冬以来,少数目无法纪的人,任意偷窃、哄抢电线电缆厂大量物资,损失在百万元以上,目前警方已经立案侦查。 C.如何避免比赛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法、不透明的暗箱操作现象,已经成为困扰本届组委会的首要问题。 D.为及时征求和收集广大人民群众对我省“十一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省统计局日前在省内组织了一系列大型社会调查活动。 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100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耸人听闻的情况公之于众。 B.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C.中国高等教育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但大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鱼龙混杂,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D.初到扬州城,出门便不知东南西北,于是我买了本城市旅游图,按图索骥,终于游览了瘦西湖、平山堂等我神往已久的景点。A.“下课!”就走了。 B. C.畅销海外的名贵药材:三七、天麻、红花、雪莲等,已被抢购一空。.多读如果彻底 少读如果彻底 多读而不求甚解少读而不求甚解 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A. B. C. D. A.B.C.D. B.斯固百世之遇也——这实在是百世难得的机遇啊! C.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默——于是我命令手下人摆酒,让她快速地弹奏几支曲子。弹完后,我很同情。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夫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 14.对下列句子中语言和动作描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痛痛快快地!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反映周朴园认为“金钱万能”的思想。) B.“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  (名为赞扬侍萍,实为掩盖自己的罪行。) C.侍萍接过支票,把它撕了。    (出于一时的气愤,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D.“命,不公平的命只是我来的!”  (将自己的不幸遭遇归结为“命”的不公,反映侍萍的善良。) 15.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两联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方法。下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相互呼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可见构思的精巧。) 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此句是对琵琶声的侧面描写,渲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三句,实景实写。扁舟夜发后,拂晓醒来,所见的唯有杨柳岸的晓风残月而已!执手之人,已在千里之外,再也难觅踪影了。整个画面充满了凄凉的氛围。) D.只要黑人仍然遭受警察难以形容的野蛮迫害,我们就决不会满足。只要我们在外奔波而疲乏的身躯不能在公路旁的汽车旅馆和城里的旅馆找到住宿之所,我们就决不会满足。只要黑人的基本活动范围只是从少数民族聚居的小贫民区转移到大贫民区,我们就决不会满足。只要密西西比仍然有一个黑人不能参加选举,只要纽约有一个黑人认为他投票无济于事,我们就决不会满足。 (运用了排比与反复的修辞手法,列举了黑人所蒙受的种种不公平待遇,呼喊出了黑人的愤激情绪,使文章气势恢宏,大大增强了感染力。) 二、语段阅读(本题有8小题,每题3分,共24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8题(共9分) 王安石曾赋诗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这里,当白梅和落雪引起人们视觉上的混淆时,发挥重要辨别作用的就是嗅觉。人类能够识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其生理机制却一直是个谜。为此,许多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以求找到解开奇妙的嗅觉世界之谜的钥匙。 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1977年,科学家发现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上。一旦将这些嗅纤毛移除,嗅觉能力也将随之丧失。这说明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 但是,气味分子又是如何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呢?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发现,当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结合后,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经过属于GTP蛋白(通称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后,便沿着嗅觉神经开始一场接力跑。这些信号先从鼻腔进入颅内,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在那里它们被翻译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