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都市计画.ppt
第5章 都市計畫 第一節 都市計畫的意義與規劃過程 第二節 土地使用分區管制 第一節 都市計畫的意義與規劃過程 都市計畫的目的:促進都市均衡發展,改善都市的生活環境,對都市中的經濟、交通、衛生、保安、國防、文教、康樂等重要設施,做有計畫之發展,以達成合理的土地利用。 一、都市計畫的實施範圍二、都市計畫的規劃過程 都市計畫的實施範圍 實施範圍:人口及二、三級產業集中的都市地區。 臺灣都市計畫法中規定,市及鎮須訂定都市計畫,其範圍不一定包含整個行政區。反之,某些鄉級行政區若有部分區域呈現都市化現象,也須進行都市計畫。 宜蘭市與羅東市附近的都市計畫範圍(2001) 臺灣實施都市計畫的地區(2005) 都市計畫的規劃過程 (一)工作計畫的擬定 (二)資料的蒐集與調查 (三)資料的分析及預測 (四)研擬發展計畫 (五)計畫的執行與檢討 工作計畫的擬定 訂定計畫:首先要界定規劃區的範圍,並確定工作內容,了解工作期限、經費與人力的限制。 資料蒐集的項目 1.自然環境:包括位置、地形、地質、土壤、氣候、水文、動植物、天然資源等。 2.實質建設:土地利用及分布、交通運輸、公共設施、重大建設等。 3.人口社會:人口數量、人口組成及遷移動態、家庭結構、職業所得等。 4.經濟與財政:產業結構、產業成長、地價、稅收等。 5.政策法規:區域計畫、鄰近都市計畫、過去計畫等。 資料的分析與預測 目的:1.深入了解都市系統內部個別部門及與其他部門的交互關係,以利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2.解決目前都市問題,並且兼顧未來長遠發展。在臺灣都市計畫法中規定,需預測未來25年的狀況進行規劃。 都市人口預測的誤差 研擬發展計畫 規劃人員可根據發展目標,擬定都市計畫。不僅是被動的配合人口及產業的變化,還須依據當地對未來發展的願景,擬定策略,以引導人口、產業發展。 都市計畫的擬定,還須和相關計畫配合。 具體記載於都市計畫書及都市計畫圖內。 發展預測與政策的互動 都市計畫書 第一部分記載當地的基本資料分析,為都市規劃的基礎,包括:1.當地自然、社會及經濟狀況的調查與分析。2.行政區域及計畫地區範圍。3.人口的成長、分布與組成,計畫年期內人口 與經濟發展的推估。 第二部分為都市未來發展的藍圖,包括:1.土地使用配置2.交通運輸規劃3.公共設施計畫 公共設施用地標準表(公園及學校部分) 都市計畫圖 都市計畫圖具體呈現都市計畫區內分區結構與公共設施的空間配置,圖中清楚標示了土地使用分區、交通運輸系統及主要公共設施用地。 新營市都市計畫示意圖 都市計畫樁 都市計畫的修正-以臺南縣新營部分變更為例 第二節 土地使用分區管制 「土地使用分區管制」是達成都市計畫目標的重要工具。都市計畫將範圍內土地區劃成住宅、商業、工業、行政、文教、風景等使用分區,規定各區內的允許的方式及使用的密度,使用者必須依據規定的分區進行各種產業活動。一、分區使用二、密度管理—建蔽率與容積率三、開放空間 都市的使用分區類型 1. 住宅區 2. 商業區 3. 工業區 4. 行政區 5. 文教區 6. 風景區 7. 保存區 8. 保護區 9. 農業區 臺灣都市與西方都市不同的是,臺灣的分區允許住、商混合使用。 土地使用的分區類別,常隨著不同地區、不同時間有所調整與改變。 臺灣地區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 密度管理—建蔽率與容積率 為避免都市過度發展,造成擁擠及公共設施不足的問題,都市計畫區訂定各使用分區的建蔽率與容積率,以規範土地開發密度。範例:新營市 (一)建蔽率(二)容積率 新營市容積率及建蔽率規定(部分) 建蔽率 建蔽率定義:一塊土地內,建築物面積占土地總面積之比例。 建蔽率設立目的:鼓勵建地留有空地,以提升環境品質。 容積率 容積率定義:地面上各層樓地板面積之和與建築基地面積的比率(不包括地下層及屋頂突出物)。 容積率設立目的:容積率可以管制建築物的規模,以達到控制人口、產業密度的目的。 相同容積率的各種使用方式 開放空間 開放空間:都市內沒有任何建物的土地,包括:公園、綠地、休閒農地、河流、湖泊、廣場、人行步道等。 開放空間的「開放」對民眾具有兩種意義:(一)視線不受阻隔,可舒緩視覺上的壓迫(二)行動上可自由進入,從事各種活動 開放空間常被視為都市遊憩系統的一環。 臺北信義計畫區的各種開放空間 開放空間標示牌 * 近年來臺灣地區人口成長減緩,加上郊區化的發展趨勢,使得都市成長不如預期,極有可能造成公共設施過剩。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