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藥效学.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第三章藥效学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理作用(效应)基本类型 药理效应实际上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功能的提高称为兴奋(excitation)、亢进(augmentation),功能的降低称为抑制(inhibition)、麻痹(paralysis)。过度兴奋转入衰竭(failure),是另外一种性质的抑制。 对病原体的基本作用是抑制或杀灭致病的微生物、寄生虫;药理(效应)选择性(selectivity) 药理效应的专一性效应称为选择性---对某些器官作用明显。与药物分布、器官(生化、结构)差异有关 作用特异性与选择性不一定平行: 沙丁胺醇特异性高,选择性高。 阿托品特异阻断M受体,但选择性低。;二、治疗效果;三、不良反应:;(二)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药理作用的继续。 较严重、可预知、应可避免发生 急性毒性多损害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 慢性毒性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等功能。 “三致”毒性也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致畸、致癌、致突变;(三) 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停药后阈浓度下的残存效应,如苯巴比妥 (四)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回跃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可乐定、皮质激素) (五)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过敏,与剂量、药理作用无关,与体质、某些药、杂质有关 (六)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少数人极敏感,与药理作用一致,程度与剂量有关,由遗传异常引起;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最小有效量;剂量;二.量效曲线;(一).量反应的量效曲线:;(直方双曲线);二、量效曲线中的特定位点:;最小有效量或浓度(minimal effective dose or concentration):即刚能引起效应的剂量或浓度。亦称阈剂量或浓度(threshold dose or concentration)。 最大效应(Emax)亦称效能(maximum efficacy ):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而效应量不再继续上升时 半效浓度或剂量(concentration or dose for 50% Of maximum effect,EC50 , ED50):是指能引起1/2最大效应的浓度或剂量。 效价强度( potency ) :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剂量或浓度。;中段斜率(slope):量效曲线在效应量的16%~84%区段大致呈直线,该段直线与横坐标夹角的正切值称斜率,斜率大的药物说明药量的微小变化,即可引起效应的明显改变,药效较激烈;反之则提示药效较温和。;新药在临床前药理实验研究阶段,常利用量反应的量效曲线测定其效价强度和效能,并和同类药物进行比效,然后作出新药的药效学的评价。如利尿药以每日排钠量为效应指标进行比较。氢氯噻嗪的效价强度大于呋塞米,而后者的最大效应大于前者。药物的最大效应值有较大实际意义,故目前称呋塞米为强效利尿药。; (二) 质反应量效关系;100名受试者产生同一效应 所需药物浓度频数图;效应; ;评价药物安全性; 第三节 药物与受体;一、受体研究的由来;此后.许多学者对受体的特性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有关受体与药物相互作用的几种假说:如占领学说(Occupation theory)、速率学说(rate theory)、二态模型(two model theory)等。 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受体的存在才得到证实并被分离纯化。 到了90年代,受体的分离纯化及分子克隆技术的发展,大量受体结构被阐明,其结果不仅促进了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推动了新药的研制,而且还推动了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发展。;受体是一类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能识别、结合特异性配体(ligand),并发生特定效应的生物大分子物质---功能蛋白质。 一般受体可由一个或数个亚基组成,其分子上的某些立体构型具有高度选择性,能准确地识别及结合其配体或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被称受点(receptor site) ;受体的特性;(一)经典的受体学说-Clark占领学说 Clark 于 1926 年, Gaddum 于 1937 年分别提出占领学说( occupation theory ) :受体只有与药物结合才能被激活并产生效应,而效应的强度与被占领的受体数目成正比,当受体全部被占领时出现最大效应。 1954 年 Ariens 修正了占领学说,认为药物与受体结合不仅需要亲和力( affinity ) ,而且还需要有内在活性( i ntrinsic activity , α )才能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所谓的内在活性是指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2345543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