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诺族民居变迁的文化学阐释.pdf
收稿日期:2006-12-28
作者简介:董学荣(1968 - ),云南景谷人,男,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
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 2007 年第 3 期(总第 98 期) 民族学与人类学
基诺族民居变迁的文化学阐释
董 学 荣
(1.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昆明 650031;2.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专业,昆明 650031)
摘 要:基诺族民居的变迁,是当代基诺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也是基诺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生
产生活方式改变、适应能力增强、社会交往扩大、生活条件改善、传统文化式微的集中体现,还是协调人与自然
冲突的结果。由是之故,基诺族民居变迁便成为研究当代基诺族经济社会发展、传统文化变迁和民族政策得
失的一个焦点。
关 键 词:基诺族;民居变迁;文化阐释
中图分类号:C9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07)03-0169-06
当民居研究日益登上正规学术研究的大雅之
堂时,生活中的民居却在悄无声息地退出历史舞
台。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基诺
族民居也加入了快速变迁之列。民居不等于房
子,民居变迁不仅仅是建筑形式的改变,在某种意
义上,它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审美价
值追求发展变化的表现。
基诺族是国务院 1979 年确认的单一民族,是
迄今为止我国最后确认的少数民族,为云南省西
双版纳州独有。据 2000 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
统计,基诺族总人口为 20 899,主要集中在景洪市
基诺山基诺族乡,其余分布在景洪市区、景洪市勐
旺乡、勐海县、勐腊县等地。基诺族有语言无文
字,其历史主要靠口碑传说,在浩如烟海的汉文史
籍中,记载的也是凤毛麟角。新中国成立以来、尤
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基诺族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发
展都颇具典型性,形成了经济“ 低起点高速度”增
长的“基诺模式”[1],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成
效显著。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不能不看到,其传统
文化的迅速消亡也很有代表性,基诺族研究的开
拓者和奠基人杜玉亭先生 1989 年和 1995 年的两
次预测令人振聋发聩,在学术界广为人知[2]。基
诺族民居的变迁,是当代基诺社会深刻变革的折
射,是研究当代基诺族社会发展、文化变迁和政策
得失的一个焦点。诚如金一虹所言:“ 把住房变
化作为观察转型期社会现象的一个角度,更具丰
富性、直观性和敏感性,也富有现实意义。”[3]
由于缺乏历史记载,基诺族最早的民居已难
以查考,本文所指的基诺族传统民居,是新中国成
立前后依然存在的干栏式“ 竹楼”。之所以称为
“竹楼”,盖因其初期建筑材料多为竹子的缘故。
实际上,在后来的发展中,木材逐渐成为主要的建
房材料,房顶一般为茅草扎成的草排。据《 傣族
社会历史调查》记载:“ 攸乐山上都是草房,式样
和傣族一样,分上下两层,下层装柴或养猪、养牛,
上层住人。房子有前后两个门,前门外有一个平
台,用竹片编成,很干净,后门不走,只走前门,一
进门就隔起一道篾笆,外面有个火塘,旁边铺着一
张席子,这是为客人准备的。没有客人时,火塘作
煮猪食用。篾笆里面也有个火塘,是自己家用的。
整间房子很大,长宽约有三丈,是方形的,全家劳
·961·
动一天回来都在火塘边煮饭吃。在大房子的两侧
有很多小房间,可睡三四个人,这就是卧室,外人
不能进去。”[4]但,各村寨情况不尽相同,许多村
寨还曾经存在过与父系大家庭相适应的“ 长房”,
它是独栋建筑在空间上的延伸。亚诺寨的长房最
为有名,曾经引起国内学者的注意,并有许多外国
学者前来考察。郑晓云描述到基诺山亚诺寨进行
田野调查的见闻时写道:“ 整个村子都是竹木结
构、草顶的房子,没有一座砖房的住家”,最大的
长房要数阿车绕氏族中吗莫埃吗长房,“ 此长房
在户数人口最多时达 28 户 125 人”[5]。
新中国成立至今,基诺族民居已经发生了巨
大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还将长期持续。基诺族民
居的现代变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 长
房”的终结。“1984 年,基诺族最有特色的最后一
个长房消失,长房文化也随之消失。”[6]二是汉式
砖瓦房的兴起。据调查,“80 年代中期,外地工匠
把汉族式砖木结构平房,在个别村寨建起来后,很
快引起广大基诺族农民的兴趣,并纷纷仿效,约十
年时间,基诺乡的砖瓦房占民居总数的比例就达
29. 30% 。”[1]另据基诺乡政府的档案和调查统
计:“1988 年新建瓦房 270 户,1989 年新建 221
户,到 1989 年末全乡瓦房数达 895 户,占农户总
数的 46. 8% 。”“至 1990 年末共建瓦房 1 032 户,
占总户数的 53% 。”“1998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