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湿温(修).ppt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1 湿温(修)

第十一章 湿温;概述 1、定义 湿温是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一种外感热病。本病的特点是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初起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病较缓,病势缠绵难愈,病程较长,但主要稽留于气分。病变过程中既可因湿热化燥而伤阴,也可因湿盛困阻而伤阳。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为多。 ;2、沿革  1.首载湿温病名者:《难经·五十八难》 “伤寒有五,有伤寒,有中风,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2.宋代朱肱在《伤寒类证活人书》中提出:湿湿当用“白虎加苍术汤主之”。   3.清代,薛生白撰写了论述第一部湿温病的专著《湿热病篇》。;3、与西医学疾病的关系                    1)伤寒、沙门氏菌属感染 2) 钩端螺旋体病 3)某些肠道病毒感染等;    ;二、病机演变 ;关于“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发病季节-夏秋 2.发病特点: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湿热留恋气分阶段较长。 3.初起证候:湿热困遏卫气,湿象偏重,热象不显。 4.特殊表现:白  、便血 ;二、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一、辨治要点;(二)治则治法 ;(三) 治疗禁忌 1、初起禁忌: ;二、常见证型诊治 ; 1、湿遏卫气 【临床表现】恶寒少汗,头痛如裹,身重肢倦,身热不      扬,午后热甚,胸闷脘痞,面色淡黄,口不渴,苔白腻,脉濡缓。 辨证要点:恶寒、身热不扬、胸闷、苔白腻、脉濡缓 【病机】湿郁卫表,内阻脾胃 【治法】芳香辛散,宣气化湿。 【方药】藿朴夏苓汤、三仁汤。 ; 藿朴夏苓汤(《医原》) 藿香-芳香化湿兼以宣透 淡豆豉―加强宣表透邪之效 杏仁-宣开肺气,气化则湿邪易化 厚朴、半夏、蔻仁-燥湿化浊,疏利气机 生苡仁、猪苓、赤苓、泽泻-淡渗利湿 ;藿朴夏苓汤与三仁汤比较                     豆豉、藿香-疏表透邪,              ??  苡仁、猪苓、泽泻-淡渗利湿               (芳化及渗湿作用较强,适用 于湿邪较重,热象不显,表 证较著者)        杏仁-开上   藿朴夏苓汤 夏朴蔻-畅中  三仁汤         薏仁-渗下   竹叶、滑石、通草泄热利湿                                (适用于湿中蕴热者); 2、邪阻膜原 ; 达原饮(《温疫论》) 槟榔、厚朴、草果-直达膜原,破戾气所结,除盘踞膜原之伏邪 知母-滋阴清热 白芍-敛阴和血 黄芩-清燥热 甘草-和中;3、湿困中焦 ;4、湿阻肠道,传导失司;湿阻肠道神志异常与热入心包鉴别;湿阻肠道与阳明腑实鉴别;(二)湿热并重 ;1、湿热困阻中焦;辛开苦降-以辛味燥性的药物如半夏、厚     朴开散湿浊、痰邪,以苦味寒性药物,清泄热邪,治疗湿热痰浊阻滞中焦脾胃,而出现痞闷胀满、苔黄滑等症的治法。;2、湿热蕴毒 【临床表现】发热口渴,胸痞腹胀,肢酸倦怠,咽喉肿痛, 小便黄赤,或身目发黄,苔黄而腻,脉滑数。  【病机】湿热郁蒸气分,蕴而化毒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利咽。 【方药】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黄芩、连翘、薄荷-清热透邪 射干、贝母-解毒散结,利咽消肿 藿香、蔻仁、石菖蒲-芳香化浊,宣上畅中 茵陈、滑石、木通-渗利湿热以导邪下行。;3、湿热酿痰,蒙蔽心包;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与热闭心包证的鉴别 ; (三)热重于湿 ; ;(四)化燥入血;气随血脱;(五)湿从寒化;四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藿香梗、厚朴、陈皮、茯苓-理气燥湿,温运脾阳 草果-燥湿化浊 楂肉、神曲-健脾开胃 ;(六)后期证治;扶阳逐湿汤 人参、附子、益智仁-扶助脾肾阳气 白术、茯苓-健脾助运化湿;2、余邪未净;病案讨论 ;参考答案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