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重构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的说明,重构历史唯物主义.doc
PAGE
PAGE \* MERGEFORMAT 5
罗哲海的问题意识及其对当下中国的意义 本文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亚洲研究信息中心资助的学术会议,“当代欧美汉学对中国哲学的诠释——以罗哲海为中心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论文。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 李雪涛
一、作为出发点的问题意识
罗哲海的理论基础是批判以下两种论调:
一是韦伯式论述(Weberian discourse)把中国描述为呈现排他性意识、安于现世、遵守他律和天人交融的国家,而与西方的普遍原则、人定胜天、着重自律,以及超越性(transcendence)形成对比。
二是美国式的新实用主义(neopragmatism)或具体情境论(contextualism)。尽管他们与韦伯式论述所得出的结论非常类似,但评价却截然相反。凡被认为是负面、并被韦伯式论述所否定的,都被新实用主义者奉为“义理深奥的标识”。
针对以上的两种论调,罗哲海认为他们都没有认清中国古典哲学、尤其是儒家学说的基本特征。这两种论调的问题在于“现代西方酷爱以单一尺度关照事物”。
罗哲海既反对波恩学派的陶德文(R. Trauzettel)教授从黑格尔哲学视角所认为的那种观点,即:中国哲学是“在一种自我尚未完全发展到与自然分离的文化特征中‘寻求自我’的荒谬企图”,也反对芬格莱特(H. Fingarette)、郝大维(D. L. Hall)和安乐哲(R. Ames)对中国哲学所肯定的,即中国能让西方认识到人格自我、自主抉择,以及独立自由等概念业已陈腐,甚至认为,孔子特别为西方提供了一种可以比对中国本身来说“更重要、更适时、更迫切的典范”。 “韦伯断定中国因为以一种天人之界尚未分明的‘神话思维模式’(mythical mentality)对待自然,所以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达到‘对世界的理性支配’”,罗哲海认为,这样的分离即便在西方也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神话”,继而从根本上否定了那种认为在中国思想中根本不存在主客体分离的看法。
罗哲海认为,“只顾陷溺于传统之因袭和情景之影响,显然是对历史事实的视若无睹”。因此,罗哲海引入科尔伯格(L. Kohlberg)的“认知演进论”(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习俗性伦理”依然有待发展至“后习俗性伦理”。罗哲海写到:传统以及他所称之为的“习俗性伦理”“在人类提升教养和推展生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无可置疑的。问题在于它们是否无需进一步审察,就能提供保证道德形成的方针,从而使个人的判断丧失其必要性,而独尊既定的标准。”
对罗哲海来讲,传统对于当下的意义在于恢复和重构。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广泛潜能”,在“轴心时代”中后期中国文明经历过早期的“启蒙新纪元”,中国的思想家们开始对司空见惯的伦理规范进行反思,因此罗哲海认为实际上这一时期的中国伦理具备向具有突破性的“后习俗伦理”发展的趋势。罗哲海写道:“从那时起,中国文化就掌握一种具有批判意识、并以书面流传的文献,其潜能永远不会耗尽。”这也是他反对上述两种论调的前提。
在论述“西方对中国伦理学的诠释角度”中的“D.宗教信仰”一节中,罗哲海认为人与世界的关系不外乎以下三种:
1.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冲突):这是罗哲海在他的博士论文《古代中国的人与自然: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主客体对立》(Mensch und Natur im alten China: Zum Subjekt-Objekt-Gegensatz in der klassischen Philosophie. 1984)中提及的内容。他认为,以往用诸如“天人合一”、“主客体交融”等惯用的说法来描述中国哲学,根本是以偏概全。与流行的陈词滥调正相反,自然在中国一如西方,同样是被征服的对象,这一事实也曾引起道家以及儒家的荀子做出过理论性的反思。实际上,主客体作为认识论上的一对哲学概念,在欧洲历史上是从17世纪才开始使用的。笛卡尔(René Descartes, 1596—1650)将主体自我意识与客观现实世界对立起来,并以此发展出了对世界认识的可靠知识。如果我们认同黑格尔所认为的构成现代性的原则即“自由主体性之原则”(Prinzips der freien Subjektivit?t)的话,那么从主客分离的视角探讨中国古代哲学,从而确定中国哲学达到自我意识、自我觉醒的关键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主客体关系进行探讨,从而对传统展开批判性的反思,以此发掘对未来的潜能,是十分必要的。
2. 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人与人的冲突):这是本书所探讨的第二种“世界关系”。罗哲海在本书中指出:“纵使没有彻底的宗教超越性,依然存在着针对社会现状加以质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