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刘渡舟-临证指要-20110206.doc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刘渡舟-临证指要-20110206.doc

伤寒论临证指要——刘渡舟 PAGE 1 PAGE 37 伤寒论临证指要 刘渡舟 第一章 辨非论 第一节 《伤寒论》--中医之魂 《伤寒论》为后汉人张机所著。 张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人。生卒年代约为公元150年—219年。他目睹当时疾疫广为流行,死亡惨重,激发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的心情,产生了著书立说、救人济世的伟大志愿。 中医学自秦汉以来,不断地发展与完善,积累了丰富的医学文献。班固在《汉书艺文志》总结出来《医经》与《经方》两大门类。可谓炳耀千古之巨著。 在《医经》类里,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以及扁鹊、白氏、旁篇等著作。这些书主要论述血脉、经络、脏腑阴阳表里的生理病理变化。还罗列了针砭、汤液等治病方法。所以,本书的内容与现在的中医学基础理论极相近似。 在《经方》类里,有《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风寒热十六病方》、《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五脏六腑疸十二病方》、《妇人婴儿十九卷》以及《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等。这些书除讲求病证外,还对草、石药物的性味、配伍、治疗进行了阐述,它为复方治病用于临床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继承了《医经》与《经方》的学术成就,推广了六经辨证临床价值,制定了理法方药的治疗体系。并在继承的同时,结合自已的经验和见解做到了发扬光大与推陈出新。他将伤寒与杂病共论、汤液与针炙并用,这就打破了《素问?热论》的六经只辨伤寒的局限性。张仲景六经辨证的实质,是以人体的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的生理病理变化做为辨证的客观依据,又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发病规律做为辨证的纲要与指针。因此,无论伤寒、杂病和它们互相挟杂的复杂问题,都能用六经辨证方法概括而无遗。 六经辨证的理论经仲景建立以后,中医才掌握这一武器而与西方医学相抗衡,并且出神入化立于不败之地。更值得一提的是《伤寒论》能够在千百种的药物中,选择了最有效的药物和最适当的剂量,组成具有最高疗效与惊人贡献的方剂,这在其它医学之中很难做到。 举例而言,桂枝汤仅五味药,它具有解肌驱风、调和营卫、调和脾胃??调和阴阳的独特作用,但组方与剂量又很严格。如果此方的剂量芍药大于桂枝之上,则就不叫桂枝汤,而叫桂枝加芍药汤,则为治疗太阴病腹满时痛而设;如果桂枝的剂量大于芍药之上,则就不叫桂枝汤,而叫桂枝加桂汤,则治疗“奔豚”气上冲胸之证。这就看出本书无论药味和剂量,做到如此严格地步,所以才称它为经方。实际上经方具有规范性、标准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由上述可见,辨证论治的开山是张仲景,他在中医领域里的影响极为深远,如晋之王叔和,唐之孙思邈,金元时期之刘、李、朱、张,清之叶天士、吴鞠通等人,无不服膺仲景之学,而后方有所建树。 据统计,在中医学典籍中,惟《伤寒论》注家为最多,见仁见智,蔚成洋洋大观,既丰富了仲景学说,又推动了中医学术不断发展。 中医之经典著作如《内经》、《难经》等书,如果不精通《伤寒论》之学,则难窥其项背。所以,我认为《伤寒论》乃是中医学之魂,此亦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事实如此,而何疑之有? 第二节 《伤寒论》祖本探源 陈世杰曰:《伤寒杂病论》实为万世群方之祖。自叔和尊尚以后,年岁久远,错乱放失者屡矣。宋治平初命诸臣校定其目有三:一曰《伤寒论》;二曰《金匮要略方论》;三曰《金匮玉函经》。《金匮要略方论》序:“张仲景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然而或有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救治疾病,其有末备。……今又校成此书,仍以逐方次于证候之下,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 我们从宋臣说的“仍以逐方次于证候之下”这句话上分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原书的体例和框架,也都是“上则辨伤寒,下则载其方”的格局。宋臣为了“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他们便援引唐本孙思邈《伤寒论》的“方证同条”而修改了方证分论的原貌。为了说明唐孙思邈修改《伤寒论》这一事实,试观《千金翼方卷第九》之文:“旧法方证,意义幽隐,乃令近智所迷。览之者造次难语,中庸之士绝而不思,故使闾里之中岁致夭枉之痛,远想令人慨然无巳。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须有检讨,仓卒易知。……方虽是旧,弘之惟新。” 由此可见,把《伤寒论》原本的“证”在前,“方”在后的体例,改成方证同条、比类相附,乃是孙思邈开其先例,宋治平校注《伤寒论》时,承袭了孙氏的“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体例,这是显而易见之事。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仲景之书在其历史长河中,发生了三次大的变革:经晋王叔和的撰次整理此其一;唐人孙思邈倡方证同条之义此其二;宋臣林亿等人校注治平本时沿袭了唐本“方证同条”之义,又及于《金匮要略方论》,此其三。 基于以上理由,我认为唐本与宋本的《伤寒论》已

文档评论(0)

开心农场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