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动物细胞的微囊化培养.ppt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4章动物细胞的微囊化培养

一、微囊法(microencapsulation): 用一层亲水的半透膜将细胞包围在珠状的微囊里,细胞不能逸出,但小分子物质及营养物质可自由出入半透膜;囊内是种微小培养环境,与液体培养相似,能保护细胞少受损伤,故细胞生长好、密度高。;图4-1  微胶囊示意图;二、研究发展历程;2、“人工细胞” ——“人工胰腺” 80年代初, Lim等人将微囊化技术与组织细胞移植相结合, 制备了海藻酸钠/聚赖氨酸(APA)微胶囊, 包埋猪胰岛细胞形成“人工细胞”, 并移植入糖尿病大鼠体内, 结果成功地调节了血糖水平, 代行了大鼠胰腺功能, 因而被称为“人工胰腺”。该成果较好地解决了组织细胞移植过程的免疫排斥问题, 避免或减少了昂贵的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为组织细胞移植治疗神经/内分泌系统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3、90年代以来, 医学界开始尝试以微胶囊作为基因重组细胞的免疫隔离和运载工具, 利用重组细胞的代谢产物调节机体生理功能, 治疗相关疾病。 ;4、目前,微胶囊的应用研究涉及药物控制释放、 动植物细胞培养、细胞和酶的固定化以及生化物质分离等领域, 已经成为材料、化学、化工、生物和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工作者的研究热点。;不同放大倍数的海藻酸钙微胶囊的SEM 照片;三、性质: 曾是酶固定化技术中的一种(半透膜将酶包裹在球状的微囊里,酶及大分子不能从微囊里透出,而小分子物质可自由通过膜)。 动物细胞微囊化后,与游离细胞相比,降低了培养时对细胞的剪切力,同时也能提供很高的细胞密度,使得产物浓度增加,纯度提高。 动物细胞微囊化培养的成功为干扰素、乙肝表面抗原(HBsAg)、单克隆抗体(MAb)等)的产生提供了广泛应用前景。? ;表4-1 微胶囊制备材料 ;; 四、 微囊化培养技术要点: 在无菌条件下将拟培养的细胞、生物活性物质及生长介质共同包裹在薄的半透膜中形成微囊, 再将微囊放入培养系统内进行培养。生长介质为1.4%海藻酸钠溶液, 半透膜由多聚赖氨酸形成。培养系统可采用搅拌式或气升式反应器系统,微囊直径控制在200-400μm为宜。 ;五、动物细胞微囊化的制备;;聚赖氨酸/海藻酸微囊化步骤:; 制备注意事项: ●温和、快速、不??伤细胞,尽量在液体和生理条件下操作; ●所用试剂和膜材料对细胞无毒害; ●膜的孔径可控制,必须使营养物和代谢物自由通过; ●膜应有足够机械强度抵抗培养中搅拌。 ;①可防止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受到物理损伤; ②活性蛋白不能从囊中自由出入半透膜, 从而提高细胞密度和产物含量, 并方便分离纯化处理。;七、微胶囊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研究 ;2、在生化药物控制释放中的应用研究 微胶囊膜能最大程度地保持囊内生化物质(生长激素、胰岛素、肝素、干扰素、促甲状腺素、人类免疫缺损疫苗)活性, 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通过调节制备条件可以控制微胶囊膜的厚度和孔尺寸,从而实现囊内生化药物的控释或缓释 。 临床应用的主要技术问题: 如何更好地保持囊内蛋白质的生物活性; 作为控制释放载体的微胶囊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开发条件温和且易于规模化生产的微胶囊制备技术。 ; 作业: 试述动物细胞培养的常用方法。 最常用的微囊化培养的方法是什么?其原理及操作过程? 为什么要进行微载体培养?动物细胞微载体培养的主要优点? 优良的微载体应该具备什么特性?试述主要的微载体种类?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