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尋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按察司街.docVIP

【探古尋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按察司街.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古尋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按察司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按察司街 泉城旧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约在明崇祯年间,因有按察司署所在而得名按察司街,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这条街在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标价值。 按察司街位于泉城路东段,南起泉城路,北至明湖路,长近800米。因明代街东设提刑按察司署而得名。因过去此街西边紧靠历城县衙,所以巷子里住的多为官宦人家和殷实富户,很多房舍别致精美。近年来随着老城区的改造,此街的古韵难寻了。  ??明洪武九年,“三司”(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案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从青州迁来济南,《济南府志》载:“提刑按察司署在府治东,近东城垣。明洪武中亦自青州移治于此,成化中重修”。按察司署占了原济南府署地方,而济南府署改在原开元寺址(相当于今山东省政协所在地)修建,约在明崇祯年间才有了因按察司署所在而命名的“按察司街”。 按察司是提刑按察使司的简称,是明、清时一省的司法和检察机关。元朝时称为肃政廉访司,明朝改称提刑按察使司,清朝时又改称按察使司,是设立在省一级的司法机构,主管一省的刑名、诉讼事务,同时也是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在地方的分支机构,对地方官员行使监察权。 1636年,皇太极即位后,清政府将监察文武百官的职责归于都察院。而按察司为该机关纠察中国十五道廿省而所派驻的分支机构。 出土:济南按察司街的明清牌坊石基座 古时按察司署正门大约就是现济南一中的校门处,按察司是个较大的机构,大学士商辂记载:“经历司在正堂外之左,司狱司在仪门外之东”。因一省所辖地区很大,管的事也多,所以当时除设布政司、按察司外,还设有督粮道、驿传道、海道等,这都划归按察司,有其副职任之。至清康熙后,原由皇帝派到省里的学政不再加按察副使衔,称为“提督学政”,而使按察使司就只管司法了。据明山东按察使周东正德四年《按察司署洗心亭记》,我们得知,当时署衙有“洗心亭”。 据介绍,洗心亭之建是告诫官吏“以天地日月万物四海,以为盘乎,身之洗水也,心之洗”而达“澄然其静”“莹然其不杂”、“湛然其不动欲”、“不轩冕其轩冕,不珠玉其珠玉,不生死其生死、不逸乐其逸乐”的境界。从明、清时地图上可看到按察司署门前有意在扬善斥恶的“彰善”、“瘅恶”亭。按察司直到成立法院后才取消。 民国初,这里改为审计处,后为建设厅,1938年韩复榘逃离时焚烧。1911年,山东公立法政学堂曾在此街开办。1918年,民办东城电影院在此街建成(后改为春光电影院)。1932年,当时的山东省政府曾在该街106号设“裕鲁当铺”。济南第一中学前身济南中学,于1939年初由文庙迁至现址,三十年代江青也曾在此街居住。 济南“按察司街”邮局,一处能够体现济南古城意味儿的邮局,古代是座省级大衙门,各厅各房的文房四宝那恐怕皆为上品。近代和现代,这一带公私合营和街道企业曾经生产“将军令”或者“加料将军令”毛笔、“金不换”墨和若干种笔墨纸砚,虽然并非一定是极品,却是当年学生们和群众常用的“文房四宝”呢。 时代在变迁,一些老街老巷已经不复存在,但作为一段历史它却深深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对老街老巷的保护也成了不可回避的课题,这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一位外国朋友讲得好:你们今天拥有的,我们明天可以拥有;但你们过去拥有的,我们却永远无法拥有。一些古代文化遗迹,毁坏容易,恢复是非常困难的,那些所谓“修新如旧”的奇谈怪论是对老祖宗的亵渎。保护老城区特色刻不容缓。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