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秦岭南缘青川断裂新生代变形特征及其走滑运动学转换.pdf
收稿日期: 2015-11-26; 改回日期: 2016-01-19
项目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120167, 12120114002211)联合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 李建(1989–), 男, 博士研究生, 构造地质学专业。Email: lj6262900@163.com
通信作者: 张岳桥(1963–), 男,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区域构造与新构造研究。Email: yueqiao-zhang@
doi: 10.16539/j.ddgzyckx.2016.03.001
卷(Volume)40, 期(Number)3, 总(SUM)152
页(Pages)405~418, 2016, 6(June, 2016)
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秦岭南缘青川断裂新生代变形特征
及其走滑运动学转换
李 建 1, 2, 张岳桥 1*, 熊金红 1, 2, 吴泰然 1, 2, 李海龙 1
(1.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质力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1; 2.北京大学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1)
摘 要: 青川断裂作为秦岭构造带南部边界断层, 新生代以来受到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产生的远场效应, 发生了强烈的
走滑复活, 调节了青藏高原隆升和向东扩展。本文基于错断地貌测量与断裂带脆性变形的野外调查, 建立了该断裂新生
代 2 期走滑运动历史, 并讨论了走滑运动学转换的大地构造意义。沿断裂带河流水系偏移地貌分析发现, 主要河流的Ⅳ
级支流沿断裂发生一致的右旋偏移, 指示断裂右旋位错量在 200~800 m; 河流阶地的右旋位错量在 49~62 m。野外调查发
现, 青川断裂发育 5~100 m宽的断裂破裂带, 主要由断层泥、磨砾岩、断层透镜体等组成, S-C组构发育, 磨砾石旋转定
向排列。断裂破碎带运动学指向记录了青川断裂 2 期脆性走滑变形: 早期为左旋走滑活动、晚期为右旋走滑活动。结合
断裂带东端汉中盆地地层时代和秦岭山地隆升时代, 我们推断晚期右旋走滑运动主要发生在上新世以来, 调节了碧口地
块的向东挤出; 而早期左旋走滑运动则很可能是对古近纪晚期青藏高原隆升和扩展的响应。
关键词: 青川断裂; 水系偏移; 阶地位错; 断裂破碎带; 脆性变形; 运动学转换
中图分类号: P5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1552(2016)03-0405-014
0 引 言
横亘于中国大陆中部的秦岭构造带是中央造山
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主体形成于三叠纪华南–华北
地块碰撞造山作用时期(Mattauer et al., 1985; Huang
and Wu, 1992; Ratschbacher et al., 2003; 张国伟等,
2003), 并经历了早侏罗世走滑变形、晚侏罗世–早白
垩世南北向挤压缩短变形、晚白垩世–古近纪伸展崩
塌等 3个大地构造演化阶段(Dong et al., 2015)。青川
断裂作为秦岭构造带南边界断层, 分隔了南部的四
川地块与北部的碧口地块(许志琴等, 1992)。区域地
质调查结果显示, 断裂北侧元古宙变质火山岩逆冲
到南侧震旦纪–古生代沉积岩层之上(图 1、2)(陕西
省地质矿产局, 1989), 沿断裂带发育糜棱岩, 其 S-C
组构指示左旋走滑运动分量(王二七等, 2001)。Wang
et al. (2003)与 Wang and Meng (2009)认为该断裂在
印支期发生的左旋走滑运动调节了秦岭构造带向西
逃逸和四川盆地三叠纪–白垩纪顺时针旋转运动
(Zhao and Coe, 1987)。新生代, 该断裂运动学发生了
变化, 沿断裂河流水系的一致偏转(樊春等, 2008)和
活动构造调查(Lin et al., 2012)均指示该断裂以右旋
走滑活动为主。基于秦岭山地磷灰石裂变径迹(AFT)
的测年结果, Enkelmann et al. (2006)认为在碧口地块
深部存在下地壳粘滞流动, 青川断裂右旋走滑调节
了该地块的向东挤出。基于四川盆地西部和鲜水河
断裂带热年代学测年结果, Wang et al. (2014)认为青
406 第 40 卷
图 1 青藏高原东缘及秦岭地区活动断裂图
Fig.1 Tectonic map of the eastern Tibetean Plateau and the western Qinling Tectonic Belt
图 2 青川断裂及其邻区构造略图(根据陕西地质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