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德国化工企业如何走出民意泥潭.doc
PAGE
PAGE 11
德国化工企业如何走出民意泥潭
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德国化工企业也如今日中国般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批评。但通过长期坚持安全环保标准和公开透明的沟通机制,德国化工业最终取得了全社会的信任
2016年10月17日晚,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BASF)总部路德维希港化工园区发生了剧烈爆炸,火灾造成2名巴斯夫消防部门的消防员死亡,8人重伤,22人轻伤。爆炸是在巴斯夫员工于管廊内施工时发生的,爆炸引发火灾,被烧的管廊中包括含有乙烯和丙烯产品的管道。
消息传来,中国化工业一片震惊。多年来,巴斯夫始终是全球化工行业安全环保典范,如此规模的事故,且在公司总部发生,在巴斯夫实属罕见。
就在事发前三天,《财经》记者刚刚参观采访了路德维希化工园区,听巴斯夫高管介绍了其安全至上的理念和公开透明的沟通机制。
巴斯夫随后实施的应急响应措施也正如介绍所言,在第一时间迅速启动。而公司对事故信息的公开则更快――早在中国各大网站发布巴斯夫新闻稿之前,《财经》记者就已收到该公司公关负责人对事故发生以及救援进展的通报。 世界标杆巴斯夫总部发生的爆炸。令中国化工业震惊,但其在应急响应和公共关系处理上的经验也值行中国同行借鉴。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长李寿生向《财经》记者指出,巴斯夫对事故的应急响应和公共关系处理均值得中国同行借鉴。
近年来,国内一系列炼化厂项目受到当地居民强烈排斥,甚至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凸显出地方政府、石化企业与居民之间缺乏沟通,没有互信的尴尬现状。彭州石化、大连PX、宁波PX、厦门PX等邻避项目纷纷遭遇“民意泥潭”,最终被叫停或重新选址。而天津大爆炸、古雷大爆炸等化工事故更为这种尖锐矛盾火上浇油。
事实上,在上世纪80-90年代,包括巴斯夫在内的德国化工行业也如今日中国般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批评。但通过长期坚持安全环保标准和公开透明的沟通机制,德国化工业最终取得了各利益相关方,甚至全社会的信任。
多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国内石化行业专家指出,即使像巴斯夫这种全球化工行业安全环保标杆企业也会发生事故,但相比中国石化项目面对的尖锐对立和排斥,德国化工企业避免陷入“民意泥潭”的秘诀就是在各利益相关方之间,建立由企业主导的,公开透明、互利共赢的信任体系。
德国化工企业通过对内和对外两方面措施构建上述信任体系。以巴斯夫为例,公司对外建立了“社区咨询委员会”(CAP)和应急响应组成的沟通机制,对内则践行“携手共创可持续发展”(TfS)和“责任关怀”(RCGC)以及”德国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计划“(CHEMIE3)等行业自律准则。
中国化工企业在上述两方面均试图接轨德国模式,但诸多“中国特色”的障碍却让这一过程显得艰难。 透明建立信任
共16万人的路德维希港分为10个行政区划,与该市隔莱茵河相望的曼海姆市有30万人口。这两个城市在德国都已经属于居民密集的城市。
作为世界工厂面积最大的化学产品基地,路德维希港鲜有事故发生。最近一次火灾是在11年前的2005年4月,当时因园区安全室中一个氢气瓶泄漏而发生爆炸,导致安全室内起火,致使两名园区消防队员受伤。
上一次致死爆炸事故发生在1998年,有两名员工在分离罐分离化学物质时发生了爆炸,受致命伤而死亡。死亡人数最多的事故是1921年的大爆炸,导致600人丧生。
此次事故发生时,巴斯夫大中华区前媒体负责人陆斌正在路德维希总部挂职,她向《财经》记者介绍说,“事故发生后,我们每小时发一次更新,并在园区外设立临时信息帐篷,除了召开新闻发布会,还开通多条居民热线,在网站和社交媒体向本地媒体发说明。”
第二天早晨6点起,巴斯夫的应急沟通团队就开始与各路媒体沟通信息,建议附近居民避免室外活动、紧闭门窗。办公室也有人轮班接电话,回答热线中的诸多疑问和担忧。
除了上述应急响应的传播渠道,巴斯夫还独有以社区为主的沟通平台CAP。CAP主要由居住在化工装置周边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组成,旨在于工厂管理层与周边社区居民之间搭建一个开放的对话平台。
在路德维希做了30多年CAP工作的Michael Mattern在事故发生后始终在一线忙着与社区沟通,他认为与邻居沟通和开新闻发布会同样重要,也都要公开透明。并且有些CAP成员已经向他表达了对工厂的同情。
与此同时,远在中国重庆的蒋勇永也开始紧张忙碌着应急响应工作。身为巴斯夫重庆项目公关高级经理的他,在事故发生后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完全透明地传递信息并解答疑问。“我们要主动告诉社区邻居们和当地政府部门,巴斯夫总部发生了事故以及近况如何,而不是等他们来问。”蒋勇永说。
巴斯夫亚太区兼大中华区总裁柯迪文博士此前也曾向《财经》记者表示,巴斯夫解决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