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之美及其背后的写作追问《葡萄月令》解读.docVIP

语言之美及其背后的写作追问《葡萄月令》解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言之美及其背后的写作追问《葡萄月令》解读

 PAGE \* MERGEFORMAT 3 语言之美及其背后的写作追问 ——《葡萄月令》解读 郭培旺 3450字 2014.12.3 《葡萄月令》可以不视为一篇完整的文章,而是众多率性随笔的杂集。这是非常规写作,在具体的篇章布局上,或许很难给学生以实际性的指引。 那么,这篇文章出现在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最后一个单元,作为压轴之作,其意义到底何在呢?高二已至,初高中所有的必修文章都已学完,诗文剧本,文言白话。 到底什么样的语言才是好语言,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什么样的写作才是好写作呢?我们走过中学时代长长的文学鉴赏之路,现在且以《葡萄月令》为例,去思考这几个“终极问题”吧。 本单元的主题是“散文的疏与密”,编者称《葡萄月令》是“将散文之‘疏’推向极致的佳作”。但是,我认为,单纯用“疏密”二字,是远远无法将本文的魅力解读到位、理解透彻的。无论是段落还是语句,疏朗与密实只是外形,需要分析疏密背后的文字美感到底在哪里,作者这样的文字风格传达了何种情愫,他为何会有此种文风;还需要教导学生敬畏语言、珍爱汉字。 与类似作品如《竺可桢日记》、法布尔《昆虫记》、苇岸《大地上的事情》、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等相比较,我们会发现汪曾祺的与众不同。 欣赏《葡萄月令》,要有读诗的耐心,须深入内里,细细咀嚼。可以逐月解读,师生共读,自由发挥。 本文的语言美在哪里 汪曾祺的确在语言上很有造诣,他一手独创,打造出了一种卓然独立的汉文字风格,本文是一次集中展现。 留白。 作者的语句点到为止,从不说得太满,给读者留下充裕的想象空间。以“一月”为例。作者在描天写地,全是短句,全是句号。寂静的冬天,白雪在下,果园无声,没有鸟雀的声音、靴子的声音、孩童的声音。灶火里的烤红薯散出香味,墙上的红对联卷起微边、炕头上响着死心塌地的呼噜声。这是寂静的冬天。作者最简约的文字,却能够带给读者最到位的想象和感受。 疏密结合,张弛有度。 句子长度自是极为跌宕,短则2字,长者近40字。段落亦是如此,短的2行,长者16行。一月是冬,沉睡之中,寥寥数语。二月春至,葡萄出窖,刚刚醒来,伸伸懒腰,句子开始迫不及待地加速、变长、有声有色有生气。绿树、黑土、黑藤、白叶、红边,湿湿润润,急急忙忙,茵陈蒿,葡萄藤。三四五月,上架、浇水、疯长,句子更长,逗号更多,段落更紧凑,信息量大,一派繁忙景象。六七月,几乎是重复动作,故轻轻带过。八月采摘收获,浓墨重彩。九月以后都是收尾工作,又是简单处理,但多了绵绵深情,因为这一季的葡萄种植每一天都是亲身经历。 如此处理,极为随性,如同带领读者穿过一片果园,优哉游哉。 用词俭省,且词语多样化,句法灵活。 “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八月)这个句子的美在于口语清声词和双声连绵词的浑然使用,天衣无缝,令人击掌称赞。 “追一次肥。追硫铵”,这和“追一次硫铵肥”的表达效果截然不同。它和上一句话“大大地浇一次水”,句法上是一致的、一脉相承的,“水”、“肥”单字对应,格外突出。“追硫铵”三字是补充,是细化。句子读起来有铿锵感、不容置疑感。若合成一句话,声韵上、节奏上的特性则丧失殆尽。 有烟火气,有一种温暖感、平和感。 “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这个比方和“婴儿嘬奶”有异曲同工之妙,贴切,满含人情美。 “葡萄藤舒舒服服,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简直是羡慕藤条生活的口吻,也是对自己搭架子杰作的沾沾自喜。我们看到了一个拍拍手上土、脸上微微笑的老果农。“凉凉快快”这个叠词在实际生活中是基本不用的,但是作者在这里自顾自地用了,而且让我们觉得特别合适。 事实上,翻看汪曾祺的文集,你会发现他在众多的文章里,表达了对人间草木、四方饮食这些事物的兴味盎然。 汪曾祺几乎想要抛掉所有的定语,更遑论“多重定语”的叠加如蛇。众多的“的”像一个又一个绳结,疙疙瘩瘩,它们串联起的是一个又一个形容词、限定词,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无法丈量这些词的长宽高和肥硬瘦,无法去嗅闻、触摸、品咂它的每一个边角和细胞。所以问题在于,通常我们的长长的句子,并不能使意思更明白,相反更混沌。 小学生写作文,多数大人主张孩子多加一点修饰语,句子长一点,似乎那样才有水平,才上档次。但是,《葡萄月令》打破了这个“潜规则”。汪曾祺用他的写作实践,趟出了一条令人匪夷所思的路子,极爱其美但说不出美在哪里,爱不释手又觉得无从学习。 二、他为什么写出了这种文字 汪曾祺被称为中国“最后的士大夫”,这恐怕与其雍容平和的生活态度分不开。他的写作姿态就是基于这种从不矫揉造作的生活态度之上,令人尊敬。 他关注并喜爱着最微小的生活细节。 “搭横梁,用粗铁丝摽紧。然后搭小棍,用细铁丝缚住。”千万不要笑话老人家“粗铁丝”、“细铁丝”太过分明,这在实际操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