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疾控机构在重点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职责任务 ------基于慢病规范和基本公卫;1、慢性病概述
2、我国慢性病防控政策
3、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责和任务
4、基层机构在慢性病干预活动中应掌握的技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是相对于传染性疾病和急性病而提出来的一组疾病的总称,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我国确定的主要慢性病
国家卫计委确定的慢性病主要是指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精神及神经性疾病等。;1、发病多,增长快;
2、致死、致残率高;
3、终身不可治愈,需长期服药;
4、疾病负担沉重(社会、家庭);
5、危险因素暴漏充分;
6、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7、可有效预防和控制(基因组学除外)。
;1、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糖尿病患病率为9.7%;
2、2013年全国肿瘤登记结果分析,中国癌症发病率为235/10万,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发病首位;
3、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86.6%。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因,占总死亡的79.4%,其中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为271.8/10万,癌症死亡率为144.3/10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为68/10万。
4、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世界银行发出警示:“慢病在中国已进入高增长状态。” 2010年世界银行发表的一份报告中,中国慢性病病例数的预测结果令人担忧,但这个报告中预测的数字,实际上已远远落后于中国慢病‘井喷’的数字了。
慢性病呈“井喷”之势----原卫生部部长、中科院院士陈竺在 “2011中国慢性病防控论坛暨中国健康促进联盟成立大会”上,用“井喷”向与会者描述中国慢病防控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2015年1月19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声明称,中国每年大约有300万人因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而过早死亡。世卫组织希望中国付出切实努力,阻止慢性病“海啸”。
2012年,中国因肺癌、中风、心脏病和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的人数高达860万人。该组织还称,中国逾半数男性是吸烟者,超过五分之四的青少年没有进行足够的体育活动,约五分之一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压。;据2012年“四病”调查结果:
高血压:全省15~74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4.90%,(标化患病率为26.63%)。结合河南省2010年人口数据推算,全省15~74岁人群中高血压患者近1900万人。
糖尿病:全省15~74岁的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9.21%(标化患病率为9.96%),空腹血糖受损患病率为6.07%(标化患病率为6.12%)。推算全省15~74岁人群中目前有糖尿病患者近670万人,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受损)患者近1170万人。
超重肥胖:河南省15~74岁居民中超重和肥胖分别占31.10%和13.99%。男性略高于女性,城市略高于农村。
;1、吸烟、过量饮酒、身体活动不足和高盐、高脂等不健康饮食是慢性病发生、发展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
2、男性吸烟率高达52.9%,成人年均摄入酒精3升。
《报告》显示,我国现有吸烟人数超过3亿,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8.1%,其中男性吸烟率高达52.9%,非吸烟者中暴露于二手烟的比例为72.4%。2012年全国成人的人均年酒精摄入量为3升,饮酒者中有害饮酒率为9.3%,其中男性为11.1%。成人经常锻炼率为18.7%。
3、脂肪摄入量过多,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超过30%。
4、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给人们带来的工作、生活压力,对健康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5、人口老龄化,也加剧了我国慢性病的负担(未富先老、跑步进入老龄化)。
6、 “易知难行”----大家都知道吸烟酗酒伤害健康,锻炼有利健康,但从有健康意识到付出行动还需很长一段时间 (挑战传统习惯或习俗)。
;从个体,到群体
从疾病,到危险因素
从治疗,到预防
从技术,到政策
从卫生,到多部门;一升:提升居民健康行为
二早:早发现、早诊治
三降:降低发病、病残和病死
; ;;1、工作职责:监测、干预、评价;
2、工作要求:
(1)做好基础监测工作
(2)政策倡导、创建支持性环境、推广适宜技术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活动
(3)充分利用监测结果,评价各种干预效果
(4)全面参与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3、监测目的
(1)发现社区所存在的主要的卫生问题;
(2)明确社区内居民的需要和需求;
(3)确定社区中需要优先解决的主要卫生问题;
(4)为当地政府制定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