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關於《上博六·申公臣靈王》“不以斧質”的猜想
(首發)
金克兀
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上博六·申公臣靈王》簡8、9:“臣為君王臣,君王免之死,不以斧質,何敢心之有?”“斧質”,整理者釋讀為“扶步”,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釋文考釋,第251——252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
此從陳偉、何有祖等先生釋。 陳偉:《讀〈上博六〉條記》,簡帛網,2007年7月9日;何有祖:《讀〈上博六〉劄記》,簡帛網,2007年7月9日。以下所引陳、何之說均見此二文,不復出注。
“”,整理者括注為“辰”,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釋文考釋,第251頁。
陳偉先生疑為“辱”的誤寫,張崇禮先生謂“”是“辱”省“又”旁的誤寫, 張崇禮:《讀〈莊王既成 申公臣靈王〉劄記》,簡帛研究,2007年8月7日。以下所引張說均見於此文,不復出注。
何有祖先生疑讀為“震”或“振”,“‘震斧鑕’指對申公施以斧鑕之刑,以振威勢”,又懷疑當讀為“辱”,楊澤生先生指出“不以斧質”的主語是君王,所以當讀為“振”,訓“舉”。 楊澤生:《讀〈上博六〉劄記(三則)》,簡帛網,2007年7月24日。以下所引楊說均見於此文,不復出注。
從文義上看,“”釋讀為“辱”,確實非常合適。張崇禮先生認為“辱”是“表謙敬的副詞”;何有祖先生解釋為“勞駕您的‘斧質’來砍我”,大概也把“辱”看作“表示謙恭語氣”的副詞。這種說法似乎有點問題。把“辱”看作副詞,勢必要在翻譯“不以斧質”時增出“砍”一類的動詞。張崇禮先生說:“‘不以辱斧鑕’的意思是說‘(君主您)不拿(我)來玷污了斧鑕’。”實際上已經把“辱”當作動詞來用了。古書中作為“謙恭語氣”副詞的“辱”,其後一般跟有動詞,如《左傳·僖公四年》:“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左傳·昭公七年》:“唯襄公之辱臨我喪。”《儀禮·燕禮》:“君無所辱賜於使臣。”這些說法都與簡文截然不同。我們認為,這種表示“謙恭語氣”的“辱”可以看作動詞,即“使……受辱”。古書中最典型的用法是“辱社稷”,如《左傳·僖公十五年》:“孤雖歸,辱社稷矣,其卜貳圉也。”《國語·晉語三》:“秦將歸寡人,寡人不足以辱社稷,二三子其改置以代圉也。”《左傳·襄公十三年》:“少主社稷,生十年而喪先君,未及習師保之教訓,而應受多福,是以不德。而亡師于鄢,以辱社稷。”簡文“不以斧質”似可理解為“(君王)不拿(臣)使‘斧質’受辱”。
好幾位學者都認為簡文當釋讀為“辱”的“”是“辱”的誤寫。其實,簡文的“”也有可能是異讀字,在此改讀為“辱”。“辱”是从“辰”从“又”的會意字,似與“農”、“耨”、“蓐”等為一字分化。 參看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釋辱》,第50——51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7月;常正光《“辰為商星”解》,《古文字研究論文集》,第139——141頁,《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十輯;裘錫圭《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農業》,《古文字論集》,第165——166頁,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辰”本象一種用以清除草木的石質農具。 見上引裘錫圭先生文,第166——167頁。
戰國文字中的“辱”,或作从“”之形:
(郭店《老子》乙組簡5)(郭店《老子》乙組簡6)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圖版,第7頁,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這種从“日”的“辰”字大概是為表示時間的“辰”而造的,“辱”字从“”,可能是“以手持‘辰’”的表意功能變為純粹的符號之後,根據“辰”的某種寫法類推出來的。值得注意的是,金文中有以“辱”為“辰”的情況,西周中期伯中父簋“辰在壬寅”的“辰”就寫成“”(《集成》7.4023)。古文字中既存在以“辱”為“辰”的異讀現象,當然就不能排除有以“辰”為“辱”的可能性。與此類似的是“身”和“躳”的互為異讀。李家浩先生在《從戰國“忠信”印談古文字中的異讀現象》一文裏已經舉出了不少古文字材料和傳世古書中“躳”當讀為“身”的例子。 李家浩:《從戰國“忠信”印談古文字中的異讀現象》,《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2期,第12——13頁。
郭店簡中有一些“窮”字寫作从“宀”从“身”:
(《老子》乙組簡14)(《窮達以時》簡10)(《窮
達以時》簡14) 同8,圖版第8、27、28頁。
據《說文·穴部》,“窮”是以“躳”為聲符的。上引諸“窮”字中的“身”顯然當讀“躳”的音。總之,古文字中“躳”可讀為“身”,“身”也可讀為“躳”。在字形上,“躳”和“身”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這跟“辱”和“”的關係也非常近似。
應該承認,無論是“”為“辱”之誤字,還是“”可改讀為“辱”,就目前所見的古文字材料而言,都缺乏直接的證據。因此,我們還想再提供一種對簡文的讀法。
“不以斧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