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文化温饱”问题探析.docVIP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文化温饱”问题探析.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文化温饱”问题探析.doc

PAGE  PAGE 8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文化温饱”问题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0-050-02   摘要:笔者对永兴县农民“文化温饱”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负面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地调查与思考,试图寻求解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的“文化温饱”问题的对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建言献策。   关键词:文化温饱;问题;对策      “文化温饱”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达到“温饱”水平的基础上,广大人民也应享受相应的文化需求,使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达到一种“温饱”状态,从而实现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两方面的平衡与和谐。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大农村经济飞速发展,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却一直处于“温饱”线以下。如何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步伐,真正做到既鼓农民“??袋”,又富农民“脑袋”,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的“文化温饱”问题,成为构筑农村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为此,笔者对永兴县25个乡镇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及农村文化设施状况等进行了调查。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文化温饱”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阵地丧失,设施荒废,硬件不再姓“文”   1.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少   原有的文化设施有的破烂不堪,有的挪作他用,全县25个乡镇,建有文化站25个。1990年以前乡镇共有影剧院16个,到2002年底乡镇还剩影剧院10个,到2004年底乡镇还剩影剧院3个。如马田镇电影院,在1990年以前是永兴江左片规模最大、设施最齐全的电影院,现已改建成商品房,原来的电影院则搬置在地下室,其座席大厅和舞台均缩小了许多。   2.农村文化站工作瘫痪,名存实亡   全县多数乡镇文化站一年到头,根本无法举办一次农村文化活动;有的乡镇一无文化专干,二无文化办公活动场所,“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个章子”的现象很普遍,如该县悦来乡、高亭乡等乡镇,部分乡镇虽已配备文化专干但基本未从事文化工作,而是被分流,外出打工自谋生路去了,这种状况在全县农村乡镇约占1 3左右。   3.县文化局疏于对乡镇文化站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机构改革之后,文化站人、财、物、事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县财政每人每年拨付3000~6400元不等,不足部分由乡镇财政补足。这一简政放权的改革大部分乡镇并没有真正接受,因为乡镇财政根本无力支付文化专干的不足工资部分,相当一部分乡镇文化专干拿了县财政给的3000~6400元就各奔东西去了。造成文化站乡镇无人管,县级文化部门也管不了的局面。   4.农村文化产业凋零   在调查中了解到,有的乡镇招商引资,开发的项目是农贸中心、超市等,和文化挂不上钩,有的乡镇为了盘活现有文化资产,准备将部分影剧院转让、租赁,改造成超市、服装城、计划生育办公楼、专科医院等。这实际上是一种国有文化资产的流失。一方面政府对文化的投入有限,另一方面我们现有的文化设施不断的消失、挪作它用,造成恶性循环。早在80年代,城关镇、马田镇、柏林镇、等乡镇的高标准文化设施一应俱全,是群众名副其实的文化娱乐中心,县、乡政府每年在文化建设上投入了较多资金。近些年来,由于多方原因,图书室的图书发霉了,电影队散伙了,文化设施逐年减少了,群众文化活动资金的投入也就没有了。      (二)队伍涣散,职能错位,软件不姓“文”   1.文化专干不专职   全县共有文化专干25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专干的仅2人,有初级以上专业职称的仅3人,有文化专业特长和一定组织才能的也只有10左右。25名文化专干中,5名是由电影放映员转任,4名是安置的复退军人,6名是招工顶职的“子弟兵”,1名是其他岗位转过来的,实际上,一年到头能开展一些文化活动的只有9人,有16人基本未从事文化工作。文化专干作为农村群众文化的专职工作人员,应该有60%以上的时间从事群众文化工作,而在乡镇文化专干队伍中,原定的25名文化专干,目前不到60%的人员在岗,在这60%的在岗人员中,基本上没有从事文化站本职工作,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乡镇政府其它的日常行政事务中,很少开展文化业务工作,有的连基本的农村文物保护、农村文化市场引导与管理、民间艺术的挖掘与整理等工作都搁置一旁,视为他活。   2.文化站职能职责不明确   2 3以上的文化站职责不明、任务不清,一年要干些什么都不知道;乡镇不管,或者不知道怎样管,加之文化专干要兼任其他工作,使得文化专干不可能再考虑文化站的本职工作;县级文化部门管不了,认为文化站的人、财、物、事四权均下放,那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任由农村文化自生自灭。      (三)经费短缺,创收无门,文化站运转困难   1.人头经费严重不足   全县除湘阴渡镇、马田镇、塘门口镇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