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尚须改进制度安排.docVIP

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尚须改进制度安排.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尚须改进制度安排.doc

PAGE  PAGE 7 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尚须改进制度安排   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改造主观世界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仅采用诸如习惯、社会舆论、思想劝导、榜样示范等柔性道德教化手段是不够的。笔者认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要取得实效,同时还需要相关的、能体现时代精神的、能被新闻从业人员所认可和接受的制度安排,以及时地“扬善”和“惩恶”。      制度对道德的约束      制度的产生并不是随意的偶然的,归根到底,它是由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状态决定,但是生产力并不会自动产生制度,它只是规定了社会形态的基本性质、规定了与这种社会形态相适应的社会关系。最开始这种社会关系只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但人们的生产活动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这种社会关系成为人们的生产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约束条件,实践的主体(人)就会在实践中“生产出各种观念、范畴”,并以此对自己所面对的社会关系进行理解,然后将社会关系中合理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部分固定化、秩序化,使之具有某种稳定的形式和结构,就形成了调节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   制度的产生是以一定的观念为先导,这种观念先导就是伦理精神,“即实践主体对自己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所作的‘应该如何’的价值判断和基本价值取向”①。要想使人们在实践中产生“应该如何”的精神需求,首先就必须把这些要求(正直、公平、乐于助人等)形成制度,使之实体化和结构化,并为人们所认可和接受。   制度最先进入经济学家的视野,因此探究制度对人的道德约束还要从“经济人”的理论假设谈起。“经济人”这一概念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第一次明确提出。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人”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经济人”是有理性的,但是这种理性是有限度的;二是“经济人”是驱动的,追求自身利益是其行为的根本动力。因此“经济人”具有一种机会主义倾向,机会主义动机一方面表现为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另一方面表现为损人利己。因此,“经济人”的行为若缺乏有效的约束,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就难免会产生搭便车、敲竹杠、机会主义等行为。因此,必须设计和构建严格的制度,提供一种激励,告诉人们能做什么,使其正当的利益得以保护;同时又要明确告诉人们不能做什么及如果违反制度的话代价是什么。这样,“经济人”损人利己的心理和行为将会得以抑制。从这种角度来说,设计出完善而可行的制度是社会有序发展的必然选择。    但是仅仅有了制度还不够,制度所得以产生的伦理精神必须和人们头脑中的“应该如何”的价值判断、价值取向一致,这种制度才会被自觉认可和接受,才会真正对人们的道德行为产生约束力。制度归根结底还是一种外在的他律,这种他律要内化为行为主体的自觉意识并运用到实践中,才会提升道德水平,否则制度只是一个空壳。制度的功能通过两种方式发生作用即明示和暗示:明示主要通过制定的各种规范昭示某种伦理要求,主要表现为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中的章程、守则、承诺等;暗示主要是制度通过内涵的伦理精神和价值意义默示某种价值准则,进而整合人们的思想、行为,更新或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      审视与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在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方面,我们有1981年中宣部新闻局和首都各新闻单位共同制定的《记者守则》,有中央1987年发布的《关于纠正当前新闻界不正之风的几点意见(草稿)》,有随后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以及1993年中央明确禁止“有偿新闻”的“七?三一通知”等等,但是纵观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这些文件似乎并没有多大程度上刹住新闻失实、“有偿新闻”等问题,而且新闻职业道德问题越来越复杂化,诸如虚报发行量、肆意炒作、揭人隐私之类的事比比皆是。   由于我国主流新闻媒体的性质及其属性,使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往往以行政治理(召开会议、下发有关文件、配合的舆论宣传等)为主要手段。这种方法规模大、声势强,但实践表明它不能深入人心而引发所预期的人们的自觉行为,所以收效甚微。   从制度的角度反观我国改革开放后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历史轨迹,我们发现,作为从业人员活动之重要约束机制的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定、准则、章程等制度形式,“政治性过强,职业特点不够鲜明”,可操作性不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政治道德要求多于职业道德要求。此外,中国记协的地位和权威性,使《中国新闻职业道德准则》事实上是一种行政指令性文件。②      1.现有制度缺乏具体规定,可操作性不强   以《准则》为例,在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规定中“新闻工作者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报道实情、讲实话,不得弄虚作假,不得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事实。力求全面地看问题,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努力做到从总体上、本质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采写和发表新闻要客观公正。不得从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出发,利用自己掌握的舆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