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古诗词中看生命悲感对文人的影响
从古诗词中看生命悲感对文人的影响
关键词:宇宙永恒 人生渺小 生命悲感 文人心态 摘 要:古代诗人通过诗歌不仅表现了他们感悟到的宇宙意识,也表达出了宇宙无穷与人生渺小对比下的生命悲感,进而体现出他们不同心态下的不同追求。 在古典诗词创作中有一种现象让诗人变成了哲人,他们以冷静的态度认真思索着人生的短暂与宇宙的无穷这一矛盾而对立的命题,并从中领悟到一种“永恒”的宇宙意识。当他们从无数的自然现象中感悟到生命的短暂易逝而自然昼夜交替、日往月来、循环往复亘古不变时,便由衷地产生了一种生命的悲感,《论语》中写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面对昼夜不停流淌的河水发出感叹的时候,大约他已经感受到了人生的短暂。人类虽世代无穷,但每一个个体都生命有限,在浩瀚无际、无始无终的宇宙的映照之下,人是极其渺小的,日往月来、花开花落不能不让人感到青春易老,年华易逝。在永恒的宇宙面前,人感到了生命短暂的悲哀,《古诗十九首》写道“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曹丕见昔日所种之柳已经过十五个春秋,而当时的旧人多已凋零,也不禁“感物伤怀”(《柳赋》),王勃在《滕王阁诗》中亦写道:“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刘希夷也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代悲白头翁》)……诗人不仅体悟到了这样的生命悲感,而且以形象思维的方式在诗词创作中体现出来。面对这样的悲感或无奈,诗人不得不深入思考,进而重新定位人生的价值,选择相应的生活道路,他们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理解及所处的时代、生活环境、人生经历等,选择自己的人生态度,无形中人生追求与人生道路也随之改变。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我们分明看到了在宇宙与人生这一哲学命题影响下的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不同的文人心态及人生追求。 一、生命悲感下的自持与积极进取 面对宇宙无穷与人生苦短的无奈与感伤,个人在天道循环中的不幸与被抛弃凸现出来,时间对人生产生了巨大的意义,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人生,尽量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事,使人们的时间意识、追求意识得到加强,故而感伤往往也可转化为进取的力量、豪迈的激情,在时间的催逼下,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追求生命的价值,挖掘生命最大的潜能,让有限的人生发出最绚烂的光彩。曹操在《短歌行》中不仅写出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慨,更写出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那安定天下的愿望。而在《步出夏门行》中又抒发壮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发出了时代的强音。陈子昂面对生命悲感同样写出了“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遇》)的报国之志,尽管在建业无望,人生极度孤独之时写下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愤和感叹,但人们却见出其远大壮烈的政治情怀。杜甫更是倾其一生忧国伤时,在悲悯之中体现出对国家政局的关怀与注视,即使是在晚年时不我待,生命即将飘落,生命悲感愈发深重之时,他仍能以一种与宇宙天道一致的循环视线把握悲情,体现自持。其晚年的《登高》诗就极具典型性。“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在落叶纷纷而下,江水奔流不息的凄凉秋天里,时令和时间一刻不停地催逼着落叶,催逼着人老,但作者在看到树叶飘零之时,也看到了长江后浪推前浪滚滚而来的新生。不仅如此,杜甫还在诗中从个人的乡思绵邈及感伤中超脱出来,进入壮志难酬、老骥伏枥的悲慨境域,尽管秋悲人老,但其人生态度仍是积极的。在生命的悲感中,许多诗人依据自己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理解在诗歌中表现出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生命悲感下的人生幻灭与及时行乐 面对自然的循环往复与宇宙的无穷无尽,人们产生了悲剧意识,时间的流动带来的是物是人非的感伤,人在时间和宇宙中沉沦,而大自然中的诸多事物却在永恒之中以万古长新的姿态呈现出来,悲剧意识便不断加重。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使得人不仅渺小而且无奈,人生无法预料,更无法把握,任何自然和人事的变化都可能给人带来灾难或毁灭,这使诗歌创作中的亡国乱世之悲比比皆是,而盛世之悲又加深了诗人巨大的孤独感,张养浩就写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因此,当人生价值的积极意义被消融在一种巨大的幻灭感中时,诗人不仅感到人生是一场梦,而且认为政治无意义,人生无意义,生活了无意趣。于是,一部分诗人怀着避世心理,追求淡漠情怀与淡漠境界,他们不再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丧失了进取的热情,在诗歌中也表现出绝望的情绪和幻灭感,如:唐末韦庄的《咸通》,清初吴伟业的《圆圆曲》等;另一些诗人在关于生命价值的沉思中走向了有悖于传统的另一条路,当人的生命终究要消失这个悲被凸现出来的时候,人生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