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修饰蛋白质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docVIP

氧化修饰蛋白质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氧化修饰蛋白质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doc

  氧化修饰蛋白质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张颖 杨艺敏 白晶 常明 许志军 胡林森 【摘要】 目的 从氧化修饰蛋白质的角度探讨帕金森病(PD)的发病机制。方法 本实验分为实验组(PD细胞模型组) 和对照组。PC12细胞孵育24 h后,实验组加入以DMSO溶解的终浓度10 μmol/L的蛋白酶体抑制剂(PSI),对照组加入DMSO,继续孵育24 h后进行观察。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HE染色观察细胞内包涵体的形成。采用2D凝胶电泳、质谱鉴定与EM培养基购自Gibco公司。新生牛血清由杭州四季青生物制品厂生产。荧光倒置相差显微镜为日本Olympus产品。DNP购自东京化成 工业 株式会社,一抗购自Molecular Probe公司,二抗、显色液等购自Sigma公司。硝纤膜、试剂盒、固相pH值梯度(IPG)胶条等均购自Amersham Biosciences公司。聚焦仪、电泳系统、凝胶图像扫描仪、2D Evolution分析软件和质谱仪为Amersham Biosciences公司产品。   1.2 方法   1.2.1 PD细胞模型的建立   PC12细胞复苏后,以2×105/ml的密度接种于底面积25 cm2的塑料培养瓶,于37℃、5% CO2、饱和湿度的培养箱中培养。2~3 d更换1次培养液。选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传代。细胞以1×105/ml密度接种于底面积25 cm2的培养瓶。24 h后更换培养液,实验组加入终浓度10 μmol/L的蛋白酶体抑制剂(PSI),以二甲基亚砜(DMSO)溶解,对照组加入DMSO,DMSO终浓度均为0.1%,继续孵育24 h后收集两组细胞用于实验。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细胞内包涵体的形成。   1.2.2 提取细胞总蛋白   倾去培养液,以冷磷酸盐缓冲液(PBS)洗涤3次, 计算 细胞重量。按重量比1∶10加入裂解液,室温作用1 h。25 000 r/min,离心30 min,收集上清。应用Cleanup试剂盒去除杂质,二维度(2D)定量试剂盒进行蛋白质定量(浓度控制在5~10 mg/ml)。   1.2.3 一向等电聚焦电泳及DNP衍生   240 μg样品与一向电泳缓冲液混合后均匀加入胶条槽,IPG胶条胶面朝下放入胶条槽,在电泳仪上进行水化及等电聚焦电泳。而后将IPG胶条在含20 mmol/L DNP的2N的HCl溶液中室温孵育20 min,而后在含30%甘油的2 mol/L TrisBase溶液中洗15 min。   1.2.4 二向凝胶电泳   将平衡后的IPG胶条转移至12.5%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16 cm×15 cm×1.0 mm)上端,在垂直电泳仪上进行二向电泳。待溴酚蓝距底边约4 cm时停止电泳。   1.2.5 分析胶进行aster 2D Evolution软件进行分析,在制备胶上找到与Western印迹结果相匹配的蛋白点。对照组不存在而实验组存在的蛋白点进一步做质谱鉴定。    2 结 果   2.1 细胞模型结果   10 μmol/L PSI作用PC12细胞24 h的情况下,细胞存活率降至85.46%±1.75%(对照组设为1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lt;0.05);并且细胞多数处于包涵体形成阶段,较好地模拟PD的两大基本病理特征,即神经元丧失和神经元内嗜酸性包涵体的形成。因此,10 μmol/L PSI作用24 h的PC12细胞可作为研究PD发病机制及PD药物 治疗 的可靠模型。见图1。 对照组(图1A)PC12细胞胞浆嗜酸性染色,胞核嗜碱性染色。实验组(见图1B)PC12细胞体积增大,胞浆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实心箭头所示),胞核嗜碱性染色(空心箭头所示) 图1 HE染色结果(×200)   2.2 蛋白质鉴定结果   扫描考染的制备胶及,Thongboonkerd V,et al.Proteomic identification of oxidatively modified protEIns in Alzheimer′s disease brain.Part Ⅱ:dihydropyrimidinaserelated protein 2,alphaenolase and heat shock cognate 71〔J〕.J Neurochem,2002;82(6):152432.   3 Pickart CM.Mechanisms underlying ubiquitination〔J〕.Annu Rev Biochem,2001;70:50333.   4 Rideout HJ,Larsen KE,Sulzer D,et al.Proteasom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