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七章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碰撞﹝5﹞
第七章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 中国文化经历过无数次剧烈的整合,每一次整合都赋予自身更强大的生命力。这包括中西文化之间的融通,也包括汉民族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辽夏金元时期的中国文化,奏鸣着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交响曲。 一、辽、夏、金、元:征服与被征服的二律背反 政治更迭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同步消长。在许多时候,用武力取胜的一方往往从失败者的文化里吸取更为强大的养分,否则胜利者将面临惨败的现实。这就是征服与被征服的二律背反。 值得注意的是,在征服与被征服之前,落后的民族已自觉地学习先进民族的文化,以增强国力。在征服成功之后,这种学习成为一种制度化的全新建设。 对宋王朝构成最大威胁的是北方的契丹辽国。 据《辽史·百官志》,辽国“大略采用唐制”。又称“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不以名乱之。……太祖神册六年,诏正班爵。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在官制方面,辽国对唐制所谓三省六部等多有吸纳 . 辽国还仿照汉制,设立学校。辽上京设有国子监,太祖命置祭酒、司业、监丞、主薄等官。辽道宗清宁元年(1055年),下诏设学养士,颁五经传疏,置博士、助教各一员。国子监相当于太学。此外,辽国于黄龙府、兴中府设有府学,在西京、上京、东京诸道各立州学,此即郡县学。 辽国还开科举,专为汉人而设,有乡试、府试、省试之设。分两科,一曰诗赋,一曰经义。辽圣宗时,以词赋、法律取士,词赋为正科,法律为杂科。 汉文化经典如《五经传疏》、《史记》、《汉书》等广为颁行,《贞观政要》、《五代史》及白居易《讽谏集》等被译成契丹文字。 唐诗宋词深受契丹人的喜爱。《辽史拾遗》载,苏轼曾与辽使共饮,辽使遂诵其诗“痛饮从今有几日,西轩月色夜来新”,以助其兴。 女真人灭辽后,建立金国,其文化政策也以汉文化为旨归。 《金史·太祖本纪》载,金太祖在发动灭辽战争之际,特下诏“若克中京,所得礼乐仪仗图书文籍,并先次津发赴阙”,非常重视对文献资料的保护。在灭北宋的战争中,金太宗要求将士搜罗图书文献、精通经术的学者、画师、乐工、医生及各类艺人。 金国采纳汉人的科举制,“金承辽后,凡事欲轶辽世,故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其及第出身视前代特重,而法亦密焉”。 金国的国学十分重视经学、诸子学和史学,在文学创作方面则推崇韩愈、欧阳修和苏轼。凡此种种,都使得金国对汉文化的整合达到了较高水平。 党项羌人建立的西夏政权也深受汉文化薰染。 额济纳夏黑水城出土的文献中,就有《孝经》、《论语》、《孟子》的西夏文版本,并附有西夏学者的注释。《宋史·夏国传》称:“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西夏官制分文武两班,设有中书、枢密、三司等,显然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元昊继位后,励精图治,西夏开始强盛。此人“晓浮图学,通蕃、汉文学”。 相对而言,蒙古人的汉化历程要缓慢得多。 在蒙古诸王中,青睐汉法的只有忽必烈。在蒙哥汗时期,忽必烈身边即有许衡、郝经等著名理学士大夫。他们多次劝说忽必烈实行汉化政策,指出“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国朝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若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可也。陆行资车,水行资舟,反之则必不能行。幽燕以北服食宜凉,蜀汉以南服食宜热,反之则必有变异。以是论之国家,当行汉法无疑也”。 在官制上,据《元史·百官志》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体统既立,其次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在外者,则有行省、有行台、有宣慰司、有廉访司。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县。”不难看出,元代行政建制多仿照汉文化之政制。 元帝国时期,儒学的重振突出表现在理学的影响迅速扩张。 元代帝王推崇孔子,“至元三十一年七月皇帝圣谕中外百司官吏人等:孔子之道,垂宪万世,有国家者所当崇奉”。在制度层面,元代科举取士强调明经,四书五经以朱熹的注释为准,由于科举以朱子之学为标准,这样一来,官方钦定的朱学风行海内,从太学到乡学,多以诵讲朱子为主。 儒家文化的经世传统和“用夏变夷”原则,构成了忽必烈汉化改革的宽广而深刻的文化背景。在这样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化感召力的驱动下,广大的中原儒者纷纷加入到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改革中,成为积极的推动者。宋辽夏金元时期的文化大整合,使少数民族的汉化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此过程中,汉民族也经历了一次新能量的扩充,汉文化的生命力得以提升和完善。被征服者最终征服了征服者。 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