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麦白粉病WheatPowderyMildew.ppt
* 小麦白粉病 Wheat Powdery Mildew 症状: 小麦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危害。 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茎杆和穗部。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而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表生一层白粉状霉层(分生孢子),霉层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其上生出许多黑色小点(闭囊壳)。 小麦白粉病 病原:禾本科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 f.sp. tritici 异名为Erysiphe graminis . f.sp. tritici ,属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目布氏白粉菌属真菌;无性态为串珠状粉孢菌Oidium monilioides,属半知菌亚门粉孢属。 小麦白粉病菌 左: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 ;右:闭囊壳及子囊 吸器 病原生物学:白粉病菌对湿度和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在相对湿度0~100%之间分生孢子均可萌发,一般湿度越大,萌发率越高,但在水滴中反而萌发率下降。分生孢子在0.5~30℃之间均可萌发,以10~17℃最为适宜。直射阳光对分生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因此在植株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或阴天时发生较重。在温度为10~20℃条件下,子囊孢子形成、萌发和侵入都比较适宜。 病原菌生理分化:病菌属于专性寄生菌。主要危害小麦,有时可侵染黑麦和燕麦,但不侵染大麦。小麦白粉病菌内生理分化现象十分明显,国内选用9个鉴别寄主并采用8进制编码命名生理小种,已鉴定出生理小种70多个。 病害循环 病原菌的越夏和越冬: ⑴以分生孢子在夏季气温较低的地区(最热一旬的平均气温不超过24℃)的自生麦苗上或夏播小麦植株上越夏。如1981年在河南省豫北辉县山区自生麦苗上白粉病病株率高达80% 。 ⑵以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越夏。如河南、江苏等地闭囊壳混杂于小麦种子内非常普遍,而且存活率高,是当地秋苗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 病菌越夏后侵染秋苗,导致秋苗发病。在冬季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植株下部叶片或叶鞘内越冬。影响病菌越冬存活率高低主要因素是冬季气温和湿度,如冬季温暖,雨雪较多或土壤湿度大,则有利于病菌的越冬。 传播和侵入: 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助于气流传播。如东北春麦区的病菌主要来自胶东半岛冬麦区,当地小麦白粉菌的分生孢子随偏南气流传播到东北麦区,随降雨沉落到小麦叶片上,并侵染小麦而引起发病。 病菌的孢子随气流传到感病品种的植株上后,遇到合适的条件即可通过芽管直接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并在表皮细胞内产生吸器,吸取寄主营养。适宜条件下(10~20℃,较高的相对湿度),病原菌一天即可完成侵入过程。 再侵染:该病有多次再侵染。白粉病潜育期很短,21~25℃时只有3d。一般拔节期开始发病,抽穗至灌浆期达到高峰,乳熟期停止发展。 发病条件 此病的发生和流行取决于品种抗病性、气候条件、栽培条件和菌源数量等。 品种抗病性:不同的小麦品种对白粉病菌的抗病性差异很大,表现为从免疫、高抗到高感等多种类型。 ①低反应型抗病性:又称小种专化抗病性,由少数主效基因控制,在白粉病菌侵入时迅速发生过敏性坏死反应,表现为反应型级别低 。 ②数量性状抗病性:又称非小种专化抗病性或慢病性,由多数微效基因控制,表现为侵染率低,潜育期长,孢子堆小,产孢量少,病情增长较慢等 。 ③耐病性:由于植株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光合作用效率高,灌浆速度快等,具有较强的补偿作用,在植株感病后产量损失较小。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