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国际化”种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术国际化”种种.doc

“学术国际化”种种   “名人”国际化      相信这几年为数不少的文化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时不时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信件,其中的一类就是通知你已被入选(天知道)为某某领域的全国(国际、世界……)五百(一千、两千、五千……)位著名人士之一,并且将收编入某本发行全国乃至世界的大辞典。作为入选名人的小小条件,你需寄上数目不等的编辑出版和活动费用,或自掏腰包――数目相当可观――购买数本这样的辞典,当然,如果您愿意继续慷慨解囊,再寄上一笔制作费用的话,编委会将为您寄上一份烫金的名人证书,让您可以挂在客厅显眼处供人朝拜,如此等等。学界的许多朋友对于这类一点就破的骗局,自然从未想到去理会它。   此类入选通知不断地塞进人们的信箱。开始时是些草台班子的复印材料,类似街头的小广告,关注的人并不太多。后来则是打着某些部委或全国性团体名号的正式印刷品,那挺有诱惑性的大名鼎鼎的顾问和编委班子,让人不由得不心动,开始陆续有人挡不住诱惑而自投罗网,结局自然皆大欢喜,有人赚了钱,也有人成了“名”,将这“名”印入名片和出版物的扉页,或者评职称的时候亮出来,足可以把老老实实做学问的人吓一个跟斗。随着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名人辞典”的生意也开始“国际化”,发授各种名人头衔的洋信件自海外蜂拥登陆神州大地,授予单位的名头大得吓人,动辄就是什么牛津、剑桥之类。我曾经一天之内收到四封这样的信件,有四回机会成为牛津某名人录当年的世界五千名人,真是不胜荣幸之至。其实想一想就该明白,这其实只是一个极简单的数学问题。这世界当下有六十亿人,要成为这六十亿人当中的五千名人之一,该是什么样的人尖子才行!一个国家能够摊上几个?就算中国人口多,给你一百个名额吧,有几位仁兄敢于斗胆站出来说,我就是中国当今最杰出人物的一百分之一?按说,对于这类信件,大伙不过是哈哈一笑,一掷了之。可事情远非这么简单。有几回因故外出去拜访几位前辈同仁的家居,竟在他们客厅的显眼处瞥见这样的洋证书赫然挂在那里,这着实让我感到吃惊和不安。对方在我印象中是老实本分的饱学之士,我宁愿相信他们是不知就里,而不是什么侥幸虚荣心理在做怪。   一次,我去校门外的书店闲逛,无意间竟发现好几个知名学人的著作,在封底或护封的作者简介里,都一本正经地印着曾经于某年入选某权威机构出版的世界名人录或辞典什么的事情。应该说这些作者都是不错的学人和专家,在他们自己的领域都有所建树,实在犯不着用这样的玩意儿来给自己壮声势。难道真的得有个洋名号才觉得够面子,才上档次?如果他们知道,国外所谓的这些辞典和名人录的编辑机构,与国内那些起哄蒙钱的草台班子并没什么两样,完全是个人化的商业投机行为,是一种交易,与名不名的并没有什么关系,不知道这些先生该作何感想。   尽管如此,此类洋蒙事的事情还是屡见不鲜。于是我就这个现象去问熟悉的朋友,结果是朋友笑我迂腐。说这是时下九十年代的风气,花几十或上百美元,到国外买个名人证书,评职称、评奖、选博士导师的时候,用处可大了去啦。有些领导和学术委员会就吃这一套,他们自己对世界上的事情不了解,又天天嚷着要追赶世界潮流,有人就用这东西去糊弄他们,同时也安慰自己,多数的情况下还真能管事。这样一来,有的时候不知怎么的,连这些人自己也不知不觉真的相信自己是世界名人了。你想想,总不能为这事专门派人到国外外调去吧,那得花多少钱。如果按地址电话或传真过去问,管保回答是板上钉钉的确凿真实。这叫远距离蒙事――难查。      “讲学”全球化      一般来说,人们总对有机会在国外讲学做报告什么的学者怀着敬意,且不说他们是为国家民族长了脸,争了光,至少可以证明他们的学术研究已达到了与国际同仁直接对话的水平。早些年,还有的单位组织人马队伍,打着横幅标语欢迎某人从国外讲学归来的事。被欢迎者往往再次被请到本单位的礼堂做报告,绘声绘色地介绍在国外讲学的事迹和趣闻,让人好生羡慕,又往往为其不为国外高薪、轿车、别墅所诱惑,坚定回国奉献的精神所感动。碰上有这样经历的人竞选做什么主任、什么长乃至教授博导之类的角儿时,只要想到此公曾在国外“镇”过洋人,教导自己人还不是小事一桩,于是一律都投赞成票,投过以后还觉得自己很有眼光。   可当我也有机会出国参加了几次国际会议,做了两回访问学者,便发现原来事情满不是那么一回事,这当中的猫腻多着呢。   记得我曾经见过一个名头挺大且又常常闹得沸沸扬扬的所谓青年学者的简历,给人印象最深的倒不是他有什么像样的学术成果,而是那长长一列在国外“讲学”的光荣记录,的确挺唬人的,教授的职位自然是早早地让这人弄到了手。继而他又可以用这个“真”头衔到国外继续“讲学”,如此循环讲学,可谓天衣无缝,名利双收。那年我正在国外某大学访问学习,偶然听朋友说这位仁兄要来讲学,让我也去凑凑趣,捧捧场,我当然也想一瞻该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