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域融合视角看《孝经》文化负载词英译.docVIP

从视域融合视角看《孝经》文化负载词英译.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视域融合视角看《孝经》文化负载词英译.doc

从视域融合视角看《孝经》文化负载词英译   摘 要: 翻译过程是译者自身的视域与文本视域融合的过程。理雅各和安乐哲、罗思文对《孝经》中“孝”的不同诠释,就鲜明地体现了译者的视域融合现象。作为传教士的理雅各在诠释儒学词汇时,不可避免地带有基督教神学色彩,从而出现一些误读;而安乐哲和罗思文作为比较哲学学者,自身比较注重中西哲学的差异,避免过多使用西方哲学术语来翻译中国经典,其翻译更贴近原义。   关键词: 视域融合 《孝经》 文化负载词 典籍英译   《孝经》是中国古代一部专门论述孝道的著作,是“十三经”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对《孝经》进行的英译研究还为数不多。本文选取《孝经》英译的两个代表性译本,一个是理雅各的译本,另一个是安乐哲、罗思文合作完成的译本。本文利用伽达默尔诠释学中的视域融合理论探讨两译本对“孝”字的翻译,并比较分析两译本的差异及所存在的不同诠释的原因,以期给未来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带来启发。   一、视域融合的含义   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中的重要原则之一。“视域就是视力所及的区域,它囊括了从某个特定的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1]。视域并不是静止不变的,相反,“视域就是我们活动于其中并与我们一起活动的东西。视域对于活动的人来说总是变化的”[1]。伽达默尔主张,在理解的过程中,我们要将两种视域融合在一起,以达到视域融合。翻译过程中的“视域融合”是指,译者的视域与文本的视域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一个超越原文作者与译者自身视域的新视域。   伽达默尔视域融合理论打破了传统诠释学过分追求客观主义的精神,即过分追求文本所体现出的唯一正确的原意,并认为只有原作者对作品的诠释才是最权威的,其理论为提高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我们重新审视翻译过程中所存在的历史性误读及重译等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文化负载词及译本中的视域融合现象   文化负载词又称文化词汇、文化内涵词、文化特有词、文俗负载词、文化空缺词。胡文仲指出:“文化负载词是特定文化范围内的词,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和间接的反映。”[2]“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是《孝经》中的核心词汇,以下笔者就“孝”这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比较分析两译本,并以此说明译者视域同文本视域相互融合的过程。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开宗明义章第一)   理雅各译本:   Now filial piety is the root of (all) virtue,and (the stem) out of which grows (all moral) teaching.   安?氛堋⒙匏刮囊氡荆?   It is family reverence (xiao), said the Master, that is the root of excellence, and whence education (jiao) itself is born.   “孝”是贯穿《孝经》全文的核心概念,《孝经》开篇就说明了孝的重要地位:“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如何理解“孝”这一文化负载词并在目的语中将这一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表达出来,使西方读者能够获得同样深刻的感知呢?   我们可在理雅各译本引言中看到理雅各对“孝”的理解,其中他说明了“孝”的发音,指出“孝”在中文中可以做不同词性使用,还引用了《说文解字》中对“孝”字的解释。基于他的理解,他将“孝”译为“filial piety”,这一译法至今还有很多人继续沿用,并理所当然认为二者是对等的。根据《牛津高阶英语词典》,piety的英文解释为:“devotion to God and respect for religious principles; being pious”,意为对上帝及宗教原则的虔敬;虔诚。显然,这种翻译传递一种基督教色彩,似乎中国古代和西方一样也有God这一形象的存在,但这与中国实际传统并不相符,产生这一理解偏差的原因主要是译者视域的限制,即受到其所处时代、所受教育等因素的限制。   首先,从其所处时代看,理雅各翻译时,中国正饱受外国列强侵略,国际地位很低,理雅各不顾当时世界对中国的各种偏见,克服了重重困难,打开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大门[3]。理雅各是在西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翻译工作的。而且,理雅各在翻译儒家经典时还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当时儒经尚无现代标点,只有简单句读;经书真伪难辨,官方传统的诠释又日渐受到考证、校勘等近代学术的挑战。而且西方近代汉学刚刚起步,缺乏必要的工具书,既有译本又不足取法。”[4]正如理雅各在译文前言中所说,他在翻译《孝经》之时,主要参考了在他之前的四种译文,其中两种是以前他自己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