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听项楚口述学术史[网上看到).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听项楚口述学术史[网上看到)

听项楚口述学术史 2011-09-10 14:45:26 教师节的前一天晚上,专业QQ群里弹出消息,说第二天有项楚教授的讲座。研究生读到第二年,我变得十分势利,每次听到讲座都先看看谁是主讲人,如果自己不感兴趣就只关心能不能签到。但有些人是不管你是否对他有所了解,是否看过他的著作,讲座题目是否对你有吸引力,你都一定会去听的,没有任何原因,仅是这个名字而已。 讲座是今早九点半,赶去时已经九点二十。讲座在川大研究生楼的水上教室。还没进教室我就见到前面有一位白发苍苍的爷爷,我因为研一时旁听过他的一次课,知道这位就是项楚。他旁边的是研一时我的一位老师,也是这一系列讲座的负责人。我跟随他们走进教室时,能容纳四五百人的大教室已经座无虚席,连四周的过道都占满了人。我和同学只好到最后面的角落找了个空一点的地方站着。教室虽然大,但没有空调,密密麻麻挤满了人,虽然已经是入秋的天气,还是止不住感觉到烦闷。但讲座开始不久,我就完全没有注意这些事情了,因为站着不方便记笔记,只好掏出手机记下来。 以下是我整理的一些讲座内容,为了叙述的方便尽量都直接引述他的原话,如果有当时没有记录下来的内容经过我加工过的,我都用第三人称叙述,并用括号标出来: 一 1、“很多人在采访我的时候都喜欢问我,是不是出生于书香门第,是否有家学渊源。我都说没有。当我说了没有时,他们都似乎很失望的样子。其实如果说有也有,我的父亲是一位医生,和我现在所从事的相差太远。但是我的家庭氛围十分轻松,对我的限制很少,所以从小我能按照自己的兴趣来。” 2、(17岁时考入南开大学,后来成为川大的研究生,当时是川大中文系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研究生。有一次走在学校,听到一个人在低头念叨,他就专门凑过去听,只听见此人低低念着: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只可惜他的赏心乐事持续不多久,后来就遇上了四清运动,然后是文革,他上山下乡劳动了两年。后来做了一个中学教师,西北中学。后来项老从西北中学借调到川大中文系,彼时仙风道骨的老系主任“杨大胡子”杨明照老先生,也是项老的老师,就摸着美髯,对项夫人何老师说:“项楚是要做大学问的,别拿家务事烦他!”项老回到川大,不久就做了教授。)此时他说,“我没有当过讲师没当过副教授,就直接成了教授,我觉得人生的经历好像少了很多。但是上山下乡回来我已经四十多岁,一下子来到川大中文系,我觉得自己捡回了一些被抛撒掉的青春。” 二 1、(我不太记得是什么情况下他很自然的引入了他的敦煌学研究历程,只记录到当时他出于某种机缘去敦煌当临时工,用卡片抄写敦煌变文。)“我当时拿到三把钥匙,这三把钥匙可以打开莫高窟所有的洞门。那段时间,我真的能感受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的心中有一种朝圣的感觉,忘掉了一切,好像敦煌就是我的全部的生活。”(但他又说,一开始他觉得自己只是个临时工,并没有认识到敦煌文化的重要性,也没意识到自己此时处于多么有利的位置,只是想赶紧干完。但是有一天晚上的经历让他的人生发生了转变。)“一个晚上我醒来,我的四周是一片寂静,那是一种有生命的寂静。我的视线里漆黑一片,只能看见头顶的星空。这时我好像听到了隐约传来的声音,仔细听了一下才发现那是莫高窟钟楼的铃铛声。那个时候,我觉得这声音好像从远处传来,从历史传来,这声音是唐代的声音,是丝绸之路的声音。此刻仿佛我看到的壁画全部都动起来了。我知道我的一生将要与敦煌结缘。从此以后我抄写卡片不再是以一个临时工的心态来工作,而把它当做我的终生事业。” 2、(项老提起当时的日本汉学界的权威入矢义高教授提出“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的说法,说当时自己面对此事也是掺杂了爱国与民族的情结在。后来同北大的季羡林等几位学界耆老有了交往,从他那里得知此事的原委。当时季老先生的一位老前辈邓之城(?)撰写了一部《东京梦华录注》,但由于这本不是他自己熟悉的领域,这本书翻译到日本,受到日本汉学教授的批评。他们的批评倒是有理,中国学界的老先生只是不能接受那种口气,有一种轻视的意味。)“当时我在川大的导师,一位蜀中名宿,他做学问真的可以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连他当时都写了文章来回应这件事,可见这件事在老一辈的心里是痛。”(他感觉到季羡林先生的爱国情愫与耽耽的责任感。当时国内的敦煌学研究所只有两所,一是在(乌鲁木齐?)的敦煌文物研究所,主要从事的是敦煌艺术研究,第二就是北大季老等几位老先生挑梁的研究所,他们誓要复兴中国的敦煌学研究。当时陈寅恪先生的助手王永兴与一位中央领导相识,他打了报告,得到中央支持,拨了好几百万,当时好几百万真是天大的数目。他们开始建立起了乌鲁木齐研究中心办敦煌学会,出版刊物,最主要的还是招收了一批学生,培养新的接班人。这第一期就收了两个学生,他们也作出了成果,在学术杂志上连载发表。)“我当时在川大中文系,觉得对他们的研究有不同的意见,于是就写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