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与超冷费米原子气体 研究团队简介.pdfVIP

山西大学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与超冷费米原子气体 研究团队简介.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西大学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与超冷费米原子气体 研究团队简介

山西大学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与超冷费米原子气体 研究团队简介 超冷原子的研究在即将进入其第十个火热的年头之际并没有丝毫要冷下来 的迹象。十年前,JILA和MIT的科学家在玻色碱金属原子中第一次实现了玻色- 爱因斯坦凝聚(BEC),他们为此分享了 2001 年的诺贝尔奖。事实上,早在 1999 年来自 JILA 的另一个小组就在费米原子的冷却中走在世界前列他们首次在 两分量的钾费米原子中观察到量子兼并现象。2003 年底,Innsbruck 的 Grimm 小组,JILA 的 Jin 小组,MIT 的 Ketterle 小组先后在两分量的费米原子中制备 出了分子凝聚体(Molecular Condensate),稍后的 2004 年 1 月,Jin 小组利用 同样的 Feshbach 共振技术实现了人们寻求已久的费米凝聚体 (Fermionic Condensate)。一般来说,有两种途径可以将费米子配成对并实现凝聚和超流, 一是将两费米子在位形空间形成束缚态(位置强关联,如分子BEC,氦4超流等), 另一种选择是形成库伯对(动量强关联,如BCS超导,氦3超流等)。费米凝聚体 则处于所谓的BEC-BCS超流转变两个极端的中间。此强相互作用区域的理论和实 验研究近几个月来迅速成为国际热点,8月中旬在同一期Science上就发表了三 篇这个领域的文章(Report)。此领域的研究有望最终解释高温超导机理。 山西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和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从 95 年 BEC 实现时就开展 了这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在近 10 年的研究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部分成 果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形成了一只以彭坤墀教授、梁九卿教授为核心的,结 构合理,理论与实验相互协调的研究团队。2004年7月18日-8月1 日由国家基 金委员会数理部与我校共同举办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及相关问题”研究生 暑期学校,邀请了国内外此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到会,与会代表对我校在此领域 内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 2004 年 8 月,一批从国内外学成回国的博士、博士后回到我校物电学院的 工作岗位,其中很多有着长期从事 BEC 及其相关领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我校 BEC与超冷费米原子气体的研究团队,理论研究方面主要以梁九卿教授牵头,主 要成员有: 张云波教授,男,1969年10月出生,博士生导师。1998年8月获中国科学 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曾赴德国凯萨斯劳特大学,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 究所,芬兰图尔库大学做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研究。2000年4月-2002年7月作为 洪堡学者在德国凯萨斯劳特大学从事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系统中隧道效应方面的 研究。美国 Physical Review 杂志审稿人。1997 年以来先后承担国家和山西省 多项研究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理论物理专项“磁的宏观量子效应”获山 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 年),“可积与近可积系统量子效应研究”获山西省 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 年)。和国内外同行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科研关系,迄今 在Phys. Rev. A, B, D, Nucl. Phys. B, J. Phys. A, 物理学报等国内外学术 刊物发表论文26篇。论文被他人引用近50次。研究领域包括纳米磁性理论模型,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相变理论,量子光学。主要学术成就有:(1)解决了磁性 宏观量子效应中的激发态隧穿几率的计算问题,发展了隧穿率经典量子相变理 论; (2)将周期瞬子方法推广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系统中有限化学势情况的玻 色约瑟夫森结效应及其相关领域研究;(3)应用同伦群方法对旋量 BEC 中的拓 扑激发进行分类,解决了长期争论的线激发和点激发的拓扑结构问题,并预言一 类非阿贝尔线激发。目前冷原子方面的研究方向主要有:超冷原子气体中的凝聚 态物理模型(Kondo 效应,Luttinger 液体,量子相变等),旋量 BEC 中的拓扑激 发和动力学研究,两分量费米气体中的BEC-BCS转变。现主持国家基金面上项目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中的亚稳定性和隧道效应研究”,合作承担重大研究计划 子课题“光子受限系统的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 李卫东教授,男,1968 年 5 月出生,硕士生导师,2002 年 8 月获中国科学 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同年赴意大利Trento大学,Stringari领导的玻色-爱 因斯坦凝聚的研究与发展中心

文档评论(0)

hhuiws148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2421430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