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硒化壳聚糖诱导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凋亡的研究.doc
硒化壳聚糖诱导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凋亡的研究
作者:邓守恒,曹凤军,蔡晓军,王贤和,陈萍
【摘要】 目的探讨硒化壳聚糖对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SRB法和集落形成法检测硒化壳聚糖对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应用流式细胞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促凋亡作用;应用PUS公司);Mod 550型全自动酶标仪(美国Bio-Rad公司);Epics Elite ESP型流式细胞仪(美国Coulter公司)。
1.3 细胞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HL60引自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
2 方法
2.1 细胞培养HL60细胞培养于含10%胎牛血清、100 U/ml青霉素、100 U/ml链霉素和2 U/ml谷氨酰胺的RPMI 1640培养基内,于37℃,饱和湿度,5%CO2条件下培养, 细胞接种24 h后即处于指数生长期。
2.2 SRB法测定硒化壳聚糖对细胞的抑制作用[4]收集对数生长期细胞以全培养液稀释成5×104个/ml单细胞悬液,接种于96孔细胞培养板,每个浓度复种4孔,每孔180 μl,每孔加入不同浓度硒化壳聚糖20 μl,对照组加入同量培养液,置37℃,5%CO2,饱和湿度的培养箱中孵育48h后,每孔小心加入预冷的80%醋酸50 μl,静置5 min后再将平板移至4℃放置1 h,倒掉固定液,用去离子水洗5遍,甩干,空气干燥,每孔加入100 μl SRB液,室温放置10 min,未与蛋白结合的SRB用1%醋酸洗5遍,空气干燥,结合的SRB用150 μl 10 mmol/L非缓冲Tris碱液(pH10.5)溶解,酶标仪检测550 nm波长光密度并 计算 抑制率,实验重复3次。
2.3 HL60细胞克隆形成实验[4]参照 3 结果
3.1 硒化壳聚糖对HL60细胞增殖的影响不同浓度硒化壳聚糖可对HL60细胞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随着硒化壳聚糖浓度增加,抑制作用也随之增强;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细胞存活率与硒化壳聚糖浓度呈剂量相关,硒化壳聚糖低、中、高剂量(25,50,100 mg/L)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64.8%,49.9%,22.1%,HL60克隆原细胞存活率随硒化壳聚糖浓度加大呈指数下降。见表1。表1 硒化壳聚糖对HL60细胞增殖的影响(略)
3.2 流式法检测细胞凋亡及周期阻断作用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硒化壳聚糖处理48h后,细胞凋亡率随剂量加大而增加,硒化壳聚糖处理组HL60细胞明显阻滞在细胞周期的静止期(G0期)和DNA合成前期(G1期),50 mg/L 和100 mg/L硒化壳聚糖作用细胞48 h后,G0/G1期细胞数较对照组增加了14.9%和22.0%(Plt;0.05);相应地,DNA合成期(S期)细胞减少了14.3%和20.1%(Plt;0.05),但DNA合成后期(G2期)和分裂期(M期)细胞无明显改变(P>0.05)。结果见图1和表2。表2 硒化壳聚糖对HL60细胞周期时相的影响(略)
3.3 硒化壳聚糖对HL60细胞odrzjeedicine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J]. Polim Med., 2003, 33 (1-2) : 47.
[2]孙兰萍,张胜义,许 晖. 硒化壳聚糖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的研究[J].食品 工业 科技 , 2006,27(2):145.
[3]李柱来,林 媚,王 晶,等.硒化壳聚糖的制备及其表征[J].海峡药学,2005,17(3):10.
[4]韩 锐.抗癌药物研究与实验技术[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 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284.
[5]Schrauzer G. N. Effects of selenium and loammary tumor development and groale mice[J]. Biol Trace Elem Res,2008 ,25(3):268.
[6]大星章一,管野晴夫,吴政安,等.癌细胞的增殖与分化[M].北京: 科学 出版社1979:219.
[7]魏丽惠.体外人癌细胞对抗癌药物的敏感性(集落法与小孔法比较)[J].北京医学院学报,1983,15(4):307.
[8]潘启超,胥 彬.肿瘤药 理学 及化学治疗学[M].广州:广东高等 教育 出版社,1989:45.
[9]SUGIYAMA H. Cancer immunotherapy targeting WTI[J].Rinsho Ketsueki, 2003,44:99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