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古籍与戏曲研究的互动关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戏曲古籍与戏曲研究的互动关系.doc

戏曲古籍与戏曲研究的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J80-05   文献标识码:B      古籍、旧书历来被认为是一个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知识资源,我国古籍、旧书业的历史源远流长。历代许多重要典籍、善本书、珍稀版本,就是靠典籍传承才得以存世和流传的o   “盛世收藏兴”,近年来,我国古籍、旧书收藏方兴未艾,一些深藏民间、流出海外的珍稀古旧书纷纷重见天日。这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中国文化遗产的收藏,流通、保护和开发利用,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一方面也为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尤其是对一些戏曲古籍的挖掘整理,为戏曲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      早期的戏曲文本资料的残缺和某些戏曲剧种资料的不足,是戏曲研究领域的一大障碍。收集、整理、保存戏曲艺术文本资料,成为戏曲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笔者从自身的工作角度出发,认为,戏曲古籍对戏曲研究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从历史上看,戏曲古籍为探求戏曲发生、发展、传播状况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研究途径。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对戏曲表演艺术不甚了解,但却做出中国戏曲“由巫、优二者出”的经典论断,这一论断完全就是基于他对大量戏曲古籍的细心研究而得出的。而历史上第一种成熟的戏曲形态――南戏的兴起、形成过程的研究,现在已无原始古本可考了,对其研究则完全依赖于戏曲古籍的考证。通过对明人徐渭和祝允明在《南词叙录》和《猥谈》中分别做出南戏起源的结论的比较: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之后,号“永嘉杂剧”。《南词叙录》   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余见旧蹀,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猥谈》   曲学界对南戏的起源做出了南戏形成于浙江南部的温州一带地区的论断。   此外,建国以后甘肃省通过大规模的戏曲资料收集工作,从陇东、陇南、河西一带收集来了一批清代地方戏曲抄本,据专家判定,“这些剧本的存在不仅说明了陇右广大地区早就有戏曲在传播、在生息、在繁衍,并且,通过这些剧本,可以补充中外戏曲史专著中的不足,甚至改写其中的某些部分,对戏曲史是一个重要补充。”毋庸置疑,在戏曲古籍文献中寻找资料,是戏曲剧种起源、传播研究的重要研究方法。   其次,戏曲古籍的挖掘与整理有助于研究人员了解和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戏曲审美思潮。现在,戏曲研究对清代乾隆年间的“花雅之争”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完全得益于传世的那一时期全面、丰富的戏曲古籍资料。众所周知,从明代万历时期起,昆山腔就受到了士大夫阶层的青睐,取得了“官腔”的地位。入清以后,民间各种声腔剧种不断涌现,统称为“花部”,花部的出现立即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其时的戏曲典籍,为我们提供了“花部”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和缘由的真实记载。焦循在《花部农谭》中写道:“花部原本于元剧,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农叟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杨懋建在《长安看花记》中记曰:“若二簧、梆子靡靡之音,《燕兰小谱》所云台下好声鸦乱。”都极好地证明“花部”是以其脍炙人口的词曲,丰富多彩的故事内容,而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的。由于“花部”与“雅部”争胜的结果对中国戏曲的后期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对于戏曲研究来说,对民间大众和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思潮的动向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掌握了审美思潮的动向,研究者才能更清晰地认识戏曲发展的脉络。   最后,通过家刻本、坊刻本、抄本等民间留存的戏曲古籍,研究者可以清楚地了解戏曲的草根生存状态。除了历朝历代官府主持编校、刊行的戏曲典籍外,民间还存留了大量的戏曲书籍,这些戏曲古籍主要是以家刻本、坊刻本和抄本等形式存在的。一方面,家刻本和大户人家的手抄演出本都为研究者提供了了解贵族和民间家乐演出的史实资料。最富盛名的是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和首都图书馆的《车王府曲本》,它是典型的手抄演出本,有四千余册之多。对于这一曲本,王季思极为推崇,他从研究者的角度对该曲本做了一个很恰当的评价“从文化史的角度,它为我们提供清代由盛而衰阶段的民情、风俗、宗教信仰、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从戏曲史的角度看,它填补了昆腔高踞剧坛到京剧代之而起的一段过渡期间的空白。”   另一方面,民间的坊刻本和剧团的剧本抄本也为研究者廓清戏曲的民间形态和舞台演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尤其是戏班艺人的手写台本,是戏曲艺人舞台实践的记录和依据,清晰地反映了文人剧本是如何被改写为适应舞台表演实践的传戏台本的。现收藏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的清代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翡翠园全本》,就为研究者了解皮簧在北京演出情况、演员活动情况,提供了直接而可靠的依据。1958年在广东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